也就是說,企業是靠經營勞動來實現價值增長的。同樣是勞動,勞動者在慈善機構那不會使機構出現價值增長,在行政機構那也不會使機構出現價值增長,只有在企業裡才會使企業這個機構出現價值增長。其根本的原由就在於企業的行為是在經營勞動,將勞動轉為勞動產品,賣出一份勞動產品,收穫回一份增長價值。至此,在理論上將企業經營內容界定為勞動,似乎沒有太大的邏輯矛盾。

但是,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還是存在問題的。人們一般地認識勞動,總是指向活化勞動,而很多企業行業經營的並不是活勞動,雖然其過程中存在著活化勞動,但其價值的增長核心並非側重在活化勞動上。如金融業、IT業、中介業等,雖然我們也可以運用物化勞動理論解讀其勞動的存在,但其理論推論和認知過程就複雜多了,而且主要的是現實中企業運動演繹出來的市場交換情狀,已經不能直接地看到太多的活化勞動蹤影,我們定義企業經營的是勞動,將使理論趨於僵化。

我們完全有理由這麼認識,企業經營內容無論多麼複雜多樣,無論是買空賣空還是實業貿易,其經營元素抽象起來歸納無非兩類,一是人,二是物(含虛擬物)。人和物,是活化勞動和物化勞動的客觀存在形態,二者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存在一個價值。就企業經營而言,本身並沒有非活化勞動不取或非物化勞動不用的必然選擇,企業經營需要的是存於活化勞動或物化勞動中的那份價值。人能挖土,機器更能挖土,舍人而取機器也;需挖的土太少,用機器成本過高,舍機器而取人也。因此,企業經營的內容實質是一個價值。貨幣、人力,機器、土地,資訊、人脈,只要有價值就行,將不同形態的價值組織攏來,予以整合,然後打包出售,從而實現新的價值增長。

企業經營價值的命題並不是一種純工作室內的邏輯推論,同時更是一種客觀現實的反映。上市公司把企業股權分割成碎片出售,銀行將存款業務打造成使用者理財賣出,中介公司出售一個資訊,策劃公司策劃一份方案,這些非傳統企業的產品與傳統企業的產品儘管形式迥異,效能殊非,可是它們之間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性,都表現為一個價值。企業經營產品也好,經營勞動也好,其實都是在經營著一個價值。也只有把形形色色的企業經營內容抽象到價值層面,才能找到它們的共同點,這種概括才能在邏輯上無懈可擊,也才能真正清晰地解讀出當今世界迷霧般的市場永珍。

我們知道,無論怎樣解讀,價值是一個相對存在。在交易沒有完成之前,價值永遠只是一個期望值,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期望值是不盡相同的。只有交易完成,價值才以價格的形式準確地顯示出真正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看,蘊含期望值的事物,本質上只能是一個價值資源,是一個具有價值的事物,但並不是真正的價值本身。這一點也不是瞎攪文字遊戲,有如人的身高總是一個有尺寸的長度,我們不能說人的身高就是尺寸,人的身高是透過度量才能顯現出來的一樣。企業之所以稱之為企業,其中“企”就是企望,企業的風險也就蘊含在這一“企”之中。面對一份低價戰略方案,市場的感受或許會誤會你的產品檔次太低而無人問津;當你把價格拉向高階,卻竟又是曲高和寡。企業的期望值能不能順利地實現,這在沒有成為現實的時候誰也不能宣佈為成功。什麼是成功的交易?只有當交易對方將款項打進自家銀行帳戶後,企業家才有可能長長噓出一口氣。這應當是不搞企業的人們難以體會到的經營感受。因此,與其說企業是經營價值,還不如說是在經營價值資源,是在經營企業自身那份計劃周密的期望。

把企業的經營內容描述為價值資源,並非文學筆墨,證券公司股市價格動態顯示牌,非常形象地記錄了從期望值的形成、推出到成功實現或慘敗收鑼這一風險跳躍情形。沒有成交的價格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