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明白了,本王還真就犯糊塗了。正光你教訓的是,也許是本王這些日子太順,有些得意忘形、急功近利了,致使看不清這最重要的一點前提。”

韓熙載則笑道:“盧先生所言之前提,可是必先天下一統、政穩人和?”

盧梓舟點頭同意,接著言辭懇切的道:“主公不但能清楚的看到這一點,而且還能及時的警惕自己,實在難能可貴。然當局者迷,人或有時而忘,又舉凡古來之明君,左右多有直諫之臣,以為進言,今主公不妨命一二人專掌諫正責失,以使主公時常有警,免蹈莊宗之恨事。”

李煜道:“依你之見,何人可擔此任?”

盧梓舟道:“非校書郎廖居素不可。”

李煜先是一怔,接著出人意料的問道:“可還有他人?”

盧梓舟驚愕道:“莫非主公以為廖居素不堪此任?”

李煜啞然失笑,道:“非也,廖居素困校書郎二十年,以正直見稱,自是最佳人選,不過對於廖居素,本王心中早有安排。”

盧梓舟、韓熙載二人相視一眼,異口同聲道:“請主公明示。”

李煜道:“今次廖居素助本王編撰《武經七書》有功,遂本王趁機力薦此人為大理評事,聖上見過《武經七書》之後,也是龍顏大悅、讚不絕口,有意提拔此人。廖居素無論資歷、才能皆足可勝任也,他所欠缺的,唯獨是一個機會罷了。”

盧梓舟、韓熙載歎服道:“主公英明。”

韓熙載忽道:“主公將《武經七書》全權交由徐陵印刊,此事恐怕並不合規矩,朝廷亦必會大力反對。若《武經七書》是一般農書、醫書倒還罷了,只是這兵書卻。。。。。。”

李煜好整以暇道:“本王明白韓公的顧忌,是怕兵書因此而流行於民間乃至敵國,恐為人作嫁、反遭禍事。然,兵者,雙刃之器也,是傷敵傷己,不在於兵,而在於運器之人。更何況,朝廷上下,又何處沒有宋齊丘的黨羽?即令本王一意以國書護之,難保他人不使外洩,既然如此,到如此由本王自己親來掌舵,可以隨時控制航向。”

韓熙載聽李煜的語氣,似乎另有計較,不禁好奇問道:“主公的意思是。。。。。。”

李煜笑道:“我們儘可以在印刷這道工序上面做文章,比如行文之中多有錯誤,又多印些許版本,而每個版本的錯誤不同,使人難以查對,更不知究竟是錯在本王之編撰,還是錯在作坊之印刷。而這一切,在官坊中則因影響國體之故,難免顧忌重重,較難把握。我們甚至還可以將《武經七書》遠銷契丹、党項等部族,而一律刊以漢文,使胡人欲讀我書,必先習我漢字,這在將來,對我泱泱中華而言,自有莫大的好處。”

韓熙載一驚道:“如此豈非誤人子弟?”

盧梓舟則又一次想起了李煜當日所說的“中華民族”,心中震撼不已,主公坐言起行、不愧是敢為之君,而且高瞻遠矚,竟於此時此境,就已想到先埋下火種,以待遙不可期之收成。天下間任何人,包括柴榮、趙匡胤在內,在這方面比起主公來,恐怕都要遜色不少。

不過盧梓舟倒也並不覺得李煜的“中華民族”是空中樓閣、匪夷所思,皆因在李煜的前面,已經有一位威震四夷、天下一家,明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天可汗”。

李煜慢條斯理的道:“真正在江寧府面市的書本,自然相對的錯誤會少許多,而且本王還想引用當年呂不韋主編《呂氏春秋》之舊事,凡可於兵書之上改一字者,酌情賞金,如此一來,思論糾正之風大行,當不至於使人照本宣科,還可趁勢為國薦舉人才,一待時機成熟,本王還將於江寧府興辦兵學,專為朝廷物色、培養軍事將才,以備大用。”

第四十九章 高瞻遠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