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的漫畫也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日本在20世紀初的時候漫畫也是兒童讀物。漫畫成為成人讀物還是戰後的事情,一般的說法是以《鐵臂阿童木》的作者手塚治蟲在1947年和酒井七馬一起創作了漫畫《新寶島》,之後在50年代形成了一種“故事性漫畫”的風格,所謂故事性漫畫不像以前的兒童讀物是將成年人的讀物簡略以後配上圖畫介紹給兒童,而是一個原創的故事,沒有什麼很多的文字解說,只是偶然用發言氣球(Speech balloon)的形式表示人物說話,而且這種“故事性漫畫”和原來的連環畫最不同的是一般都是一個系列,有一個主人公,整個故事圍繞著這個主人公展開。

這種形式就為成年人接受漫畫創造了條件。如果僅僅是成年人讀物簡略而成的連環畫的話,成年人起碼在公開場合閱讀還是很難為人接受的,但這是原創的東西,並不存在什麼有文字不讀來看圖畫是不是有點丟人的躊躇。再有一個就是這種圍繞一個主人公轉的故事形式能夠創造出緊密聯絡社會實際、反映社會上最吸引人的主題,從而得到讀者的共鳴,所以雖然看上去是小人書的形式,其實反映的是成年人的主題,成年人自然能夠接受。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漫畫:全民連環畫(2)

聯想到漫畫在日本開始風行的年代,就更加能夠理解這個藝術形式了。漫畫在日本真正風行起來是在1960年代,那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經濟的高速增長在使人們物質生活變得富裕的同時也剝奪了人們精神生活的空間和時間,繁忙的工作和緊張的節奏使得人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悠悠地去欣賞自己所喜歡的東西。讀書成了一種奢侈,而漫畫則不需要花費什麼腦力,也不需要思考,就能夠適應社會現實,這可能是日式漫畫不但在日本受到歡迎,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流行起來的最大理由,實際上全世界都生了病。

一般說來,日本人手都比較巧,多少都有點手藝人的氣質。有過和日本人交往經驗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人很擅長用圖畫來表明自己的意見,這種特長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說不清楚,但起碼可以說,是日本教育中的圖工課起了很大的作用。畫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反正日本人知道如何用圖畫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反過來日本人也就更加容易接受圖解了的意見,這也是漫畫能夠流行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漫畫的存在形式不僅僅是故事漫畫,不少很嚴肅的題材照樣用漫畫形式來表現,歷史題材不用說,甚至連計算機教材都能看到漫畫版的。可能是長期接受漫畫薰陶以後對文字的接受能力下降所引起的,有些過激的漫畫作家甚至把漫畫文化作為和“活字文化”對立的表現形式,有意煽動對“活字文化”的敵視。日本電視臺曾經播過一個節目,就是在日本的外國人一起討論在日本生活學習工作中受到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其中有一集就是日本的漫畫。幾乎所有出席的外國人都對日本人如此熱衷於漫畫,如此濫用漫畫這種表現形式表示不解,認為濫用漫畫這種過於直觀的表現形式會阻礙想象力的發展。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可以討論,可是當時在場的日本漫畫家的反應特有意思。

那位漫畫家勃然大怒,拍著桌子說:“你們這是在主張活字文化!”老冰看得目瞪口呆,從什麼時候開始活字文化成了罪過了?

這種排斥活字文化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已經從寬鬆式教育的誤區中走了出來,最近為了提高中小學生學力而進行了一連串的調查,調查的結果很令人吃驚:日本兒童對文字應用題的理解和解答已經低到了使人無法接受的地步了。

比如有這麼一道題目:“長度為240厘米的紅色帶子是綠色帶子的6倍,綠色帶子的長度是多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正答率居然只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