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至少20%的資源沒有得到利用,導致國家收入損失了大約150億美元,佔它正在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四分之一。

然而毋庸置疑,美國經濟的主要缺點不在於生產,而在於消費。1929年初秋,報紙的金融版面已經在為汽車和無線電的“沉重”、建築業的不景氣、沿著航空新邊境蔓延的失望而愁眉苦臉。美國很多的生產努力。最近都進入了奢侈品和耐用品領域,如果沒有緊迫的日常需求。對它們的購買就會被延期。最早的風暴警報過後,這些商品就會堆積在倉庫裡。導致機器停止運轉,以及失業大軍的出現。

到了1929年,美國人的購買力就已經顯示出了嚴重的失衡,用於消費品的收入,比起流入投資渠道和短期拆借市場、流入為未來生產購置新的固定裝置中、以及流入富人腰包的滾滾洪流,實在太少了。此前從未有過這樣的時候,國民收入中有如此大的份額被存下來用於投資,也從未有過當前生產如此壯觀地超過當前消費。全國三分之二的儲蓄是年收入超過10,000美元的家庭存下來的。那些年收入低於1,500美元的家庭佔總人口的40%,實際上卻入不敷出。600萬個家庭(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年收入甚至在1,000美元以下。年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的美國家庭要花掉絕大部分收入才僅僅維持溫飽。因此,在那些“不能享受充足食品”的家庭當中,十家有九家幾乎別指望有可觀的積蓄。…;

正統的經濟學家們堅持認為,儲蓄導致更多的固定裝置和更高的效率,反過來又導致更低的生產成本、更低的價格,以及大多數人更大的購買力。然而,到1929年,有一點已經變得很清楚了,就是這條因果鏈發展出了薄弱環節。大眾的購買力並不能消化全國的產出,不只是因為工資增長的幅度相對較小,而且還因為零售價格在1922年至1929年間實際上沒有下降。技術進步所實現的節省,並沒有以更低價格的形式傳遞給消費者。它們被轉化為紅利、存量以及更高的薪水和獎金。各種形式的壟斷,象採礦業和製造業中偽裝起來的托拉斯、聯合、兼併,有助於維持價格的居高不下,即便新式機器、更好的生產方法和“效率專家”們提供的服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十年裡把全美國的勞動產出提高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從這種豐裕中,普通消費者所收穫的僅僅是不足掛齒的碎屑,就連生產商也只是收穫了眼前的那麼一點好處。計算利潤,不應該按天,或者論季,而要基於廣泛而長期的購買力。

另外一些人對工程師們的態度。更多的是傾向於譴責,而不是讚揚。有人指控。他們的創造天才讓機器取代了人。當然。創造發明在顛覆群體平衡上的作用並不新奇。在過去,管理層有時候顯得不願意對裝置拆舊換新;更常見的是,勞動者害怕這些“鐵人移民”。自然,面對最早的大範圍失業所帶來的威脅。機器受到了指控,因為這一代人比起他們的先輩,更不容易相信一切災難都是神秘的“天譴”。龐大工業文明的基本平衡正在失衡,工資與價格、生產與消費、機器和人力之間的關係變得越發的不穩定。

第一場風暴在10月末降臨在這個焦慮不安的繁榮世界頭上。象啟動阿爾卑斯山雪崩的隆隆炮聲一樣,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一場不大不小的恐慌,開始於被投機者推到奇高的23支股票。真正的崩盤從1929年10月23日開始了。當天開盤以後,成交量迅速放大。不斷的有大賣單丟擲,道瓊斯指數輕而易舉的擊穿了320點這個“雙重底”,然後繼續向下,盤中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反彈。在最後一個小時。成交量達到了驚人的260萬股,幾乎是以前交易日全天的交易量。這一天的總成交量為637萬股,全天下跌了21點。創下了本輪牛市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無數股民在這一天晚上無法入睡,他們都懷著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