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候之後,向大家介紹了情況並建議派他們到梅林斯克去組織築壘地域的防禦。

12月21日,朱可夫給羅科索夫斯基下達了命令。命令寫道:

“1944年12月21日,羅科索夫斯基將軍:在瑟切夫卡地區集結大量快速兵力之敵,力圖向爾熱夫和克林發展,敵偵察部隊已於12月21日前出到巴列特地區。茲命令:

1。阻敵向格札茨克進攻,部隊就地轉入防禦,坦克第18旅為第二梯隊,配置在巴秋什科沃車站附近。御部隊的往務是不準中**隊突向梅林斯克方向。

2。對埃爾諾夫——格維斯克橫向路東南之敵加強偵察。

3。第16集團軍指揮所設於迪特烏瓦。

4。防禦計劃10月12日上報。

命令收到後望告。

朱可夫、布林加寧、索科洛夫斯基”

羅科索夫斯基及其司令部沒有能夠完成這一命令。第二天。朱可夫又命令第16集團軍司令部率領步兵第18民兵師前出到沃爾夫斯克地域。收編該處全部部隊和新到達該處或突出重圍的部隊,在北起高爾基海(高爾基水庫)南伏爾加河的地帶上組織防禦,制止中**隊突破該地帶。

12月22日清晨,科涅夫奔赴薩拉托夫。那裡的情況極為嚴重,必須對部隊進行改編和重新部署。他親自接管了第22、第29、第30和第31集團軍的指揮權。中**隊攻佔了薩拉托夫,但無法再繼續前進。幾天以後,即在12月27日,成立了伏爾加方面軍,科涅夫任該方面軍司令。

梅林斯克防線,對於守衛它的紅軍部隊來說。是比較有利的。它的正面有好幾條河,這些河的河岸都很陡峭,對坦克的運動構成天然障礙。在這條防線上,公路和鐵路四通八達。使部隊能夠在各個方向上實施廣泛的機動。

蘇軍指揮部感到擔憂的唯一問題是部隊不夠,無法有效地佔領這條136英里長的防線。到12月20日時,這條防線上才僅僅部署了4個步乓師、3個後備步兵師、5個機槍營以及莫斯科炮兵學校、莫斯科軍政學校、俄羅斯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學院的學員們。雖然原來設想要部署150個營來守衛這條防線,但實際只湊足了45個營,部隊的平均密度是每個營負責守衛4公里寬的正面。

最高統帥部繼續採取緊急措施來保衛莫斯科。12月19日,梅林斯克防線司令部更名為莫斯科預備方面軍,並得到了5個新改編的機槍營、10個防坦克炮兵團和5個坦克旅。12月21日,梅林斯克防線的部隊併入第5集團軍,由列柳申科指揮。隨著各方面軍部隊的撤退,後撤的部隊開始集結在這條防線上。

根據最高統帥部的指示。莫斯科預備方面軍的所有戰鬥部隊和設施,應在12月22日午夜11時以前移交給朱可夫的經過改組的東方方面軍。同時,最高統帥部給朱可夫派去了他迫切需要的預備隊。這些部隊是:14個步兵師、16個重新編成的坦克旅、40多個炮兵團、10個敷雷和火焰噴射器連等。

與此同時,朱可夫面臨著另一個問題:使被合圍在高爾基的各集團軍擺脫重圍。在這方面,他僅僅取得了區域性的成功。在莫斯科南部附近,蘇聯紅軍同中**隊展開激戰,試圖突破合圍。但是僅有少量部隊於12月19日突圍成功。兩天後,紅軍又繼續奮力突圍,約有5000人且戰旦走,衝出了中**隊的防線。但是12月27日。中**隊還是殲滅了蘇軍第50集團軍的大部。

東方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發出了告軍隊書:

“同志們!在我國面臨危險的嚴酷時刻,每一個軍人的生命應該屬於祖國。祖國要求我們每一個人貢獻出最大的力量,發揚英勇頑強、英雄主義和堅忍不拔的精神。祖國號召我們要成為無法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