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趕赴韓州大營之後的第二天,岳飛來報,無憂從會寧府南城門出城而來,但卻帶著五百多名孩童,不知是何緣故?

趙構也是納悶,莫非無憂趁機要廣開門徒,壯大五峰觀的香火?如果是這樣,趙構自然是要查清楚的,這可不是小事,已經觸及到趙構的底線,那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真要是無憂“趁火打劫”,騙取這些孩童,趙構會讓梁景上一趟胡凱山五峰觀,會一會他們的無嗔大師兄。

無憂看著飄揚著轅門內的宋國國旗和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大纛,知道趙構來到了前線,估計應該是為了會寧府和平解決一事。

無憂沒有見過趙構,雖然他早年遊歷在外,在塞爾柱國國王統制花刺子模城的時候,在國王桑加爾手下擔任高階參贊達六年之久,也是見過世面的人,但面對趙構這座碩大巍峨的軍帳,卻有些忐忑不安。

這次出使無果,自己卻未經請示私自帶出來五百多名幼童,小者三兩歲,大者十四五歲,至於七八歲到十來歲不等的,卻在多數。這些人的父母起初萬般無奈之下,忍痛賣兒賣女,一來給孩子們也算是找一條活路,二來,也給留守的大人換取一些食物,多支撐兩天。

坊間已經傳聞,大宋官家要和金國皇帝和談,不想刀兵相見,以免破壞會寧城和損傷城中百姓性命。這讓許多人看到了希望,只要支撐過去這幾天,或許和談就能成功,這樣一來,不就都能活下去嗎?

後來居然知道買童之人是大大有名的無憂老人,而且不是買,是用糧食交換。這一下子后街、前街甚至包括南大街左右兩廂,聽到訊息的底層百姓,都將自己的孩子帶了出來,有的家裡是送一個留一個,有的乾脆全部送走,祈求活路。無憂讓馬三,就是和他聯絡的漢子,悉數登記造冊,不許打馬虐待,做好了,還有個前程,做不好,新賬老賬一起清算。

得知這是無憂老人,馬三不敢含糊,掙錢是好事,但自己做的卻是斷子絕孫的陰損之事,要不是遇上無憂,自己還不定遭到什麼報應呢?

現在跟著無憂,反倒是在做善事,有了無憂的恩威並施,馬三做事倒是一把好手,任勞任怨,又糾集了昔日的幾名潑皮手下,規規矩矩的聽從無憂的安排,居然三日之內,就登記了五百多人,同樣把馬三嚇了一跳,這麼多人,可出不去?

但無憂卻說你只管登記造冊,安排人照顧,出城之事,無須他操心。等到無憂拿出御賜金牌,馬三腦子嗡地一下,差點癱倒在地。才知道無憂背後居然有這麼大一座靠山。

出城容易,但如何安置,卻是問題。宋軍四面圍得鐵桶一樣,遵照軍令,只准進,不準出,就是一隻鳥也要射下來的嚴令之下,的確是一個人也沒有出去,出去的,都成為倒在鋼臂弓下的死屍,以至於後來,守城將領乾脆用大石條夯死了城門。

但無憂有吳乞買御賜金牌,守城防禦使不敢違抗,讓人開啟封堵的城門,對無憂說道:“先生,小的為您留半個時辰,如果您處理不了需要帶回,可原路返回,但半個時辰後,恕小人軍令在身,將要再次封門。”

無憂讓大的揹著小的,年長的拉著年幼的,帶著這五百多名孩子晃晃悠悠地走出城,孩子們都還小,也走不動,但無憂告訴他們,前面不遠就有吃的,孩子們也是咬著牙堅挺著、步履蹣跚向前行進。

過了軍事分割線,對面的宋軍看到情況,迎上前來,帶隊的營長問明情況,沉思一下,讓手下去回報嶽司令,同時大手一揮,手下士兵人手一個,或抱著或揹著,將孩子們接到軍營之中,先安頓下來,等待上級進一步的指示。

無憂心裡稍微安定下來,想到如果實在不行,讓岳飛派幾十輛大車,自己將這些孩童帶回胡速特管區,生存下來還是沒有問題的。但畢竟路途遙遠,孩子們又小,就地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