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激怨。
而最近這幾個月以來,河西鬧了嚴重的饑荒,已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李軌用了全部國庫家財救濟饑民,仍然不夠,每天都有許多百姓餓死,便想分發倉庫中的糧食,於是召群臣商議。
曹珍等人都道:“國家當以百姓為根本,怎麼可以捨不得倉裡的糧食,而眼看著老百姓餓死呢?此時何須商議?”
太僕卿謝統師、太府卿韋士政等人都是隋朝的官員,心裡始終不服曹珍等李軌起兵時的舊部,時常秘密地與諸胡結為團伙,排擠李軌的舊部下。
所以但凡是曹珍等人提議的,謝統師、韋士政這些隋朝舊部都會提出反對之言。
於是這時在曹珍剛說完話後,謝統師立即大罵道:“老百姓餓死的是因為他自己瘦弱,健壯的人怎麼也餓不死。國家倉裡的糧食是用來防備意外的,怎麼可以用來喂那些瘦弱的人!僕射大人如果要討好人情,不為國家打算,就不是忠臣。”
謝統師說的,完全就是毫無道理的詭辯,但李軌這時卻覺得謝統師說得似乎很有道理,於是反而採納了謝統師的意見。
從那之後,就連曹珍這些李軌起兵時的舊部官員,也都對李軌產生了離心與怨恨。
在以上發生的諸多事件、因素影響之下,李軌的西涼政權在兵力上雖依舊雄厚無比,但實則已像是一個得了重病的壯漢一般,已非勢力初成的時候可比了。
當安興貴得到李隱的請求,讓他出力相助大唐攻略河西之地後,安興貴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還主動向李淵請求立即啟程去說服李軌,對他講明大勢禍福。
李淵對此表示懷疑的道:“李軌依仗軍隊憑藉險要,連結突厥,實力非同小可,哪裡是一番口舌就可以拿下的?”
安興貴卻回答:“臣前去說服李軌,李軌能聽我的話固然好,如果不聽,臣便率領家將起兵,與晉王的大軍來個裡應外合!”
李淵聽後,這才答應讓安興貴返回河西之地。
安興貴得到李淵的允許後,便立即星夜啟程,當李隱的大軍還在半路的時候,安興貴便到達了武威。
李軌對安興貴棄唐歸涼的行為感到很是高興,於是任命他為左右衛大將軍。
安興貴找了機會勸李軌道:“涼國的轄地不過千里,土地瘠薄百姓貧困。如今大唐從太原興起,奪取了函秦,統制中原,戰必勝,攻必取,這大概是天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陛下不如帶整個河西歸附唐,那麼漢代竇融的功勳又可以在今天重現了!”
第214章 定河西
竇融是王莽末年時,佔據河西五郡自保的一方諸侯,光武帝劉秀稱帝后,竇融便決策歸漢,被劉秀授為涼州牧,從破隗囂,被封為安豐候,“竇融歸漢”也隨之成為了一個著名的典故,為人所津津樂道。
安興貴這時以同樣佔據河西之地的竇融,來說服李軌,可謂是既貼切又頗具說服力了。
然而這時的李軌,卻並不願歸降大唐,他不悅的道:“朕憑著河西地區山河之牢固,他們雖然強大,又能拿我怎麼樣?你從長安而來,難道是專門為李唐遊說的?”
安興貴見了李軌的神情後,便知即便再勸也是無用,於是連忙向李軌謝罪道:“臣聞富貴不回鄉,猶如錦衣夜行,臣下全族都受陛下的榮祿,怎麼肯歸附大唐呢?之前的言語只不過想呈上我的想法,行不行全在陛下您了。”
李軌聽了安興貴之言後,臉色這才稍緩,然而安興貴退下去之後,卻立即與其弟安修仁秘密聯合各胡部,準備起兵攻打李軌。
李隱率領大軍到了金城後,立即著手排兵佈局。
這時,李軌讓尚書左僕射曹珍帶兵十餘萬,前往邊境與李隱對峙,自己則在都城姑臧城中居間調控。
然而曹珍剛帶兵離開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