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以後,對我們能夠做什麼,做了一個詳細地梳理,結果就是這本小冊子……”
他拿起一本32開列印件,高高揚起,讓後面的人也能看到。
“這裡面,記錄了從電視機到冰箱,從洗衣機到空調,從吊燈到風扇,等等數千個專案,整整上萬個具體零部件!”
會場內的人心臟已經劇烈地跳動起來,後面的人全都離開了位置,站著在聽他說話,許多人眼中,都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這都是我們對比了國外的產品以後,發現我們能做,並且價格方面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專案,我們可以在國際工業體系中,找到的位置!”
譁!
掌聲在會場內猛烈響起,好多人眼中都再次現出了點點淚花,但這一次,是喜悅的淚水,開心的淚水。
“我們準備年後就派團出發!並將長駐美國、歐洲,為國內的企業尋找專案!”
下面的秩序徹底亂了,好多人號啕大哭,他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等來了國家對他們的關注,盼到了雲開日出的那一刻。
陳部長等人心中也有些酸澀。
這個決定,既有國內自己的判斷,也有郭逸銘的推薦。但他們對於這個計劃的最終成效,卻並沒有郭逸銘那麼樂觀。
現在國際上關稅壁壘還高高聳立,中國要想大舉進入代工市場,小範圍實行還可。如果是大規模進入,則必然會對國際經濟造成一定的衝擊。到時候人家要掐斷代工鏈條,也是輕而易舉。
作為政府,眼光必須要看得更遠一些,經濟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他還是很深層次的政治博弈。
郭逸銘的建議可以聽,卻不能全聽。
畢竟對方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一個技術專家。他是外商,有時候可以肆無忌憚,但國內卻有種種顧慮,勢必不能想怎樣就怎樣。
中國一直致力於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簽約國的地位,在此之前,就不能過於刺jī西方發達國家,有時候需要做出必要的讓步。所以這個商貿團的規模就必然不可能很大,受惠的企業也會有很大侷限性。
高層已經初步決定,就將規模限制在這次來的2000家企業裡。透過一次小範圍的嘗試,看看國內企業參與外部競爭到底有沒有活力,能不能勝任未來加入關貿總協定以後的大規模市場競爭。並且希望在這些企業中,透過競爭,產生出一些具有優勢的核心企業,以此帶動和團結、必要時可以採用合併的方式,在多個領域內打造未來能夠適應各領域競爭的精銳兵團!
他靜靜地看著下方jī動地人群,默默無言,等到會場內重又安靜下來,才又緩慢說道:“郭總在和我聊天時,曾經說過一段話,這段話對我的觸動很大。
這段話,是關於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
他說,國外企業為了保持競爭優勢,讓產品的品質更高一些、產能更大一些、成本更低一些,很多時候,是不得不、且主動地進行技術創新,並努力吸收國際上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
一項新技術從出現到大規模推廣,要不了十年,這又反過來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所以國外的科技水平發展越來越快,各種高新技術層出不窮。
可他在國內,看到的卻是大量的企業,有些還是我們的支柱性企業內,還在大量使用70年代、60年代,甚至50年代的生產裝置和工藝,他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個問題,我以前是從來沒想過,也沒有精力去想的。
是啊,我們能夠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已經花了那麼大代價,又哪裡有資格挑挑揀揀,一定要最好的呢?
可後來我發覺這個思路不對!
因為郭總拿出了一份國內技術的目錄,清晰地指給我看,哪些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