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有一點兒意見,劉表招攬幾次拒絕了,現在人家洛陽方面的招攬也拒絕了,
黃承彥真有些不明白,這諸葛亮到底要選擇一個怎樣的明主,眼看著洛陽方面要一統天下了,這天下哪還有什麼明主供他諸葛亮選擇,難道是那個不成氣候的劉備,還是那個江東的曹操?這兩個人,在黃承彥現在看來,只不過是兩個將要身死族滅的傢伙而已,哪裡值得人投靠。
第二百八九章四顧茅廬(下)
第二百**章四顧茅廬(下)
諸葛亮不甘心在人手下做事,所以決心不再出仕,天才的人有天才的驕傲,也的天才的毛病,在司馬懿和徐庶他們離開了襄陽城後,諸葛亮也向黃承彥告辭,回了自己的茅廬之中,黃承彥因為心中可惜了諸葛亮的才能,也勸說過諸葛亮幾回,奈何諸葛亮決心已下,不為黃承彥的話語所動,這讓黃承彥心中都有一點兒懷疑,自己準備將女兒黃月英嫁給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諸葛亮一家雖然也算是大家族,但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在洛陽為官的話,已經衰弱的諸葛一家,將會更加的衰弱下去。
黃承彥是一個智者,這些年來,創始對洛陽的政策和政體也是有過研究的,若是讓洛陽的勢力統一天下後,天下各個家族的勢力必會有所影響,然而更大的變化,就是國家的官員任命不再是由各個郡守,刺史之類的人推薦了,也就是說沒有了舉孝廉這一類的當官途徑,一個人的名聲再響,也不能給自己的家族帶來多在的好處,想要當官,得進國學之中(劉民現在手下人才不夠多,所以只要是從高等學校畢業出來的人,便可以當官),象諸葛亮這樣的,如果現在不投靠劉民的話,日後天下一統,就再也沒有機會當官了。
另外,讓黃承彥最擔心的就是,若是讓洛陽的人統一天下後,按照政策,那諸葛亮就做為一個鄉下人,家中會分到幾十畝的田地(田地是每一個人都必須有的福利,同時也是責任,就算是當官的,個人的名頭下也分有田地,這是他們做為大漢國民的福利,同時,他們也必須承擔起這些田地的稅收,這是作為大漢國民的責任),若是一個普通人,有幾十畝田地自然是好事,但諸葛亮這樣的一個人怎麼會去種田,諸葛家的家道中落,現在靠著親戚們的支援,還可以悠然的過日子,但總不能讓親戚們還負擔起他諸葛亮的稅收吧,他黃承彥的女兒嫁過去,豈不是要做農家婦,有學問,有再多的學問,若是不為朝庭賣力,那些學問也是爛在肚子裡的貨,當不得錢使用,所以黃承彥在送走諸葛亮後,心情很是猶豫。
女兒黃月英見自己的父親一臉的不高興,便問起原因,黃承彥將自己的想法說了,末了,黃承彥很是感嘆的說:“月英,這個世界已經變了,那位洛陽的皇帝真不知道該怎樣評價他才好,對天下計程車族來說,那個皇帝的政策真不是好政策,但對天下那些普通的百姓來說,這些政策卻是很好的政策,現在有才能的人若是不能為那位皇帝所用,日後將會再無機會,從那所辦的那些學校來看,士族對國家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士族想要保住自己家族的利益,就得老實的給那位皇帝賣命,再這個幾十年,哪個家族要是還是不想為朝庭賣命的話,必然會煙消雲散,那個孔明,脾氣也太是過於傲氣,為父怕你嫁過去後,跟著他受苦啊。”
“父親,不用為此事擔憂,女兒聽說那位洛陽的皇帝極是愛才,孔明大哥有如此的才華,那位皇帝必不會讓他閒于山野之中,不過說起來,父親,洛陽的那位皇帝所行政策,對於士族來說確實是一把鋒利之劍,於不聲不響之中,就將各個大家族的勢力慢慢的解體了,那些分田之策,不但讓普通的老百姓得到了好處,同時也分化了各個家族的旁枝,做為主房嫡系沒有了自己家族的大量田地,而各個旁支卻又擁有了自己的田地,那麼對家族的向心力也必定會減弱了,好在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