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次大戰,雖然擊退了燕軍,但並未取得決定性的大勝。

慕容恪隨後在敕勒、張平、拓跋什翼健身上找回場子,從外表看,不僅沒有衰落,反而在壯大。

腐爛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只有一個燕國,李躍不介意等下去,但秦、晉都在壯大。

江東、關中都是一個完整的地緣板塊,中原卻是開放的,如果不能在他們崛起之前,擊敗燕國,全據關東,未來只能面臨三方的夾攻。

從大戰略上看,擊敗燕國,事不宜遲!

王猛也沒吝嗇,第二日便帶李躍巡視諸軍。

軍中井井有條,幾萬人的大營不見雜亂,士卒們太陽剛剛升起就開始訓練。

李躍忽然發現一件怪事,長矛步陣中,夾雜著很多短矛,只有長矛的一半,一丈左右(魏晉一丈2412米)。

不,不應該叫短矛,而是長槍。

槍頭更為鋒利,增加了破甲能力。

鐵槍在戰國時就已經出現,名為“鋋”,不過只是作為守城武器,方便城頭廝殺,野戰還是三丈的長矛為主。

漢代出現了矛頭較短,較矛更為節省金屬而更實用的鐵槍。

到了魏晉十六國,連年大戰,到處都在打仗,各種裝備都不斷改良之中,長矛不適應複雜的地形,如林地、山嶺等。

尤其對付騎兵,你擺好架勢,但聰明的騎將會繞著大陣轉,密集的長矛陣列轉彎都困難。

諸葛武侯在蜀中就曾改良過長矛,一種是兩丈長的木柄槍,一種是二丈五尺長的竹柄槍。

比長矛短一些,卻沒有王猛弄的這麼短。

“陣所實用者,莫若鋋也,折轉靈活,便於刺殺,節省將士體力!”王猛在一旁解釋。

古典戰場,騎兵沒有馬鞍、馬鐙,也不像現在這麼普遍,兩邊擺好陣列,堂堂正正的廝殺,長矛當然更為合適。

但時代已經變了,戰場上從來都是無所不用其極。

很多時候,敵人不會給你擺好陣勢的時間,或者,你列好陣勢,別人掉頭就走了。

加上樑國的敵人基本是夷狄,擅騎兵,因此長矛的價值越來越小。

“此物倒是適合與燕人廝殺!”李躍打了這麼多年的仗,自然能看出此物的價值。

而長槍長槊也是日後戰場的一大趨勢。

王猛帶來的驚喜不止長槍,走到另外一軍前,“殿下請看。”

軍中人人身披重甲,手持弩機,腰挎長刀,揹負兩壺弩箭。

“勁弩。”李躍眼前一亮。

長槍配勁弩,遠則勁弩,近則長槍,這種搭配,完全是衝著燕軍騎兵來的。

“此乃臣根據江東勁弩仿製而成,有其八成威力,就地取黃梨木製成,鑄以鐵件,製作簡單,訓練也容易。”王猛取來一把黃梨弩,拉弦,上箭,朝著五十步外的一棵老柳射了出去。

“咻”的一聲,弩箭三分之一透入樹幹之中。

弩比弓省力氣,更方便瞄準,而訓練一名弩手比弓手要簡單太多。

戰國時,韓疆域最小,夾在秦、魏、楚等強國之間,卻屹立不倒,還被人稱為“勁韓”,靠的就是強弩。

恰巧,陽城一帶,以前就是韓的疆域。

“臣還復原前朝名將馬隆偏箱車。”王猛一揮手,十幾輛木車被推了上來。

雖然是木頭,但迎敵的一側打造成了虎頭形狀,兩顆鐵製獠牙前凸,猙獰威猛,十幾輛木車擺在平地上,立即就成了一道移動鹿角。

弩手隱藏其後,射殺敵人。

西晉名將馬隆憑藉此物,以三千鄉勇,平定讓司馬炎寢食難安的禿髮樹機能之亂。

偏箱車、勁弩、長槍,三位一體,加上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