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靜體嫻”無意間打動了那個“才高八斗”的陳王,並令其“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春既有些愧疚又有些甜蜜;當春回到長安郊外的南莊踏青,見到自家那緊鎖破落的門扃上依稀有“人面”、“桃花”的題詩時,不覺雙眉緊蹙,落寞不已。於是乎春來到了西子湖畔散心,當她走進錢王祠,想起錢鏐對吳王妃所說的那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又深為感動;而當春徜徉於西泠橋旁的慕才亭,獨自體味那副“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車不再逢”的對聯,卻又恨憾了一番。於是乎春又飄到了山東大明湖畔,趵突泉邊的垂楊深處,一邊和唱著易安詞調,一邊見證著趙明誠李清照伉儷的愛篤情深,又有些喜不自勝;而當春徘徊於眉州的王弗墓前,聽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又不覺化淚為雨,簌簌而下。於是乎春又偷偷化作蝴蝶,伴隨“梁山伯”飛回到萬松書院,縱情地漫舞人間,演繹著悽美纏綿和情比金堅;而當春又輾轉到了紹興的沈園,見到牆上那闕“錯、錯、錯”的肺腑之詞、又情不自禁地和上了“ 瞞、瞞、瞞”,心境悽愴欲絕,神色抑鬱難當。

樂的時候,春會惹得花枝亂顫,搖下落英繽紛,留得兩衿清香,一副“草色和雲暖,花香帶月寒”的身姿,格外地綽約出眾;而當愁的時候,春又會無言佇倚危樓,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如花飄零如水流,伴著亂紅飛過鞦韆去,獨把憔悴對酒紅,雖然頻頻蹙眉卻更顯得嬌柔。

而春,定然是所能想象的最出塵脫俗、完美無暇的仙子。

繡衣進士家

宅基是故鄉縉雲的一個偏僻村莊,那裡有著一個300多年曆史一甲子一度的戊子年戊子日焰火節。

正月十二是戊子日,天空微雨,到處泥濘,一個兩千人口的村莊忽然擠進了十萬餘人,場面壯觀卻不是很令人感到特別舒服。不過好在宅基人慷慨,無論哪家只要進去就會為你提供飲食,然而即便是這樣,宅基的幾家超市還是脫銷了。晚上六時,雨已歇止,但路面依然泥濘難行,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觀賞煙花的熱情,許多人早早就佔著地勢之利,在焰火臺正對面的田埂和過道上以及附近樓房的陽臺上到處都擠滿了人。六時三十分,焰火準時點放,瞬時星光四濺花雨漫天,絢麗多彩煙花不斷地變換著樣式,有時一道紅光沖霄而上在火光湮滅的高空處忽然炸開一朵朵色彩繽紛的花,有時連串的火光上去飄下來的卻是一盞盞燈籠,有時又幻化成心狀圖形或者是字,有時像飛瀉而下的瀑布,有時又像慢慢滋生的柳枝……圍觀的人群中不斷髮出驚歎,不停地用手機拍照,煙花一波緊接著一波足足放了38分鐘,雖然煙火的投資以及周圍環境遠不及杭州的煙火節,但其熱鬧程度卻毫不遜色,這短短的38分鐘足以讓到場的絕大多數人陶醉一輩子了。七時三十分,宅基人聘請的三個戲班三臺大戲同時上演,觀眾接踵摩肩,場面火爆至極。一個甲子才會有一次呢,一生又能歷幾個戊子年呢?最多不過兩個吧。

關於焰火節的來歷據說是當地人為紀念光祿大夫施山一家而演變形成的。相傳在明正德年間,宅基出了一個名叫施山的進士,由於政績顯著,施山於嘉靖元年授宣城縣令,“四年(1525)拜廣西道監察御史,巡按貴州、福建、直隸,激揚三省,轟動全縣”,後又升為光祿大夫。施山少時父母雙亡,長兄早逝,幸虧長嫂賢良,一手將施山撫養長大。施山與長嫂相依為命,生活貧苦,好在施山聰明好學,孜孜不倦,並最終學有所成衣錦還鄉。後嘉靖皇帝聞知施山長嫂賢良淑德,特賜她一座貞節牌坊,牌坊坐落在施氏的宗廟前,原賜的那座在“*”時已被焚燬,不過如今宅基人在原址上給復原了一座。雖然我無法見證原來的“御賜貞節牌坊”,但這個 “貞節牌坊”到底什麼樣卻有了很直觀的認識。在施氏宗廟的楹柱還雕刻著兩幅對聯其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