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在一處森林內挖出了突厥使者和唐軍護衛的屍體,這必然是隋軍所為,是想阻斷我們和突厥聯手,現在隋朝北部邊境非常不妙,頡利可汗剛剛登基,他急於在突厥和鐵勒諸部中建立威信,所以剿滅烏圖餘部是他最好的選擇,但烏圖餘部偏偏又在馬邑郡內,一但突厥大軍南下,烏圖餘部必然會南下避難,隋軍和突厥軍的一場戰爭難以避免,這就是楊元慶急於安撫住我們的原因,否則他怎麼可能關閉銀礦開採。”
李建成卻緩緩搖頭,“雖說是被逼無奈,但楊元慶還是表現出了誠意,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都會給平民帶來深重災難,如果隋軍在抵抗突厥入侵之時,我們卻從背後插隋軍一刀,這讓天下人怎麼看我們?會激起天下人的憤怒,會坐實我們勾結突厥的傳聞,父皇,要想維護唐朝的正統,首先大義就不能失去,兒臣堅決反對利用隋突開戰之機來謀取大唐的利益,我們應該是聲援隋朝抗擊突厥,這才是一個仁義之邦該做的事,而絕不能趁機攻隋。”
。。。。。。。。。。
第八十八章 爭鋒相對
“迂腐之極!”
李世民言語尖刻地指責太子李建成的所謂‘仁義之邦論’,“歷史從來都是勝利者所書,只要我們能奪取天下,誰會說我們是趁火打劫,史書可以說我們北上是為了抵禦突厥入侵,可以說我們是受隋朝請求出兵助戰,不是有楊師道出使嗎?也可以說我們是為了保護中原民眾生命財產而出兵抗突,更可以說是楊元慶引突厥軍入中原,烏圖部就是最好的證據,如果將來是我們失敗,皇兄認為楊元慶會把仁義之邦的榮冠加在我們頭上?”
李世民毫不客氣地指責也激起了李建成的憤怒,他再也無法隱忍,也反唇駁斥道:“也罷!我們不提什麼仁義之邦,跟你這種人說仁義就是對牛彈琴,我們就以事論事,中原慘敗的教訓你忘記了,當初就是你口口聲聲說隋軍被河北牽制,無力顧中原,我們才向中原進兵,結果呢?打了這些年的仗,你哪次擊敗過隋軍,哪次不是被打得灰頭土臉?這次突厥侵隋,你能保證隋朝會覆沒,突厥沒有攻城武器,最多是來搶掠一番便走,然後呢?我們又該怎麼面對?”
“機會若不能把握住?難道我們就引頸待戮!”
李世民也憤怒了,“原本是關北六郡在隋軍手中,後來又把會寧郡佔領,下一步就是佔領全部關內道,因懼怕隋朝而不敢開戰,不如現在就投降算了,刀都懸在我們頭頂上了,還要再忍下去嗎?”
“全部閉嘴!”
李淵被兩個兒子的爭吵激怒了,他重重一拍桌子,厲聲罵道:“你們把朕當做泥塑草人了嗎?在朕面前肆無忌憚地爭吵,一個是堂堂的太子,一個是天策上將,你們哪裡像?統統給朕滾出去,滾!”
兄弟二人見父皇發怒,都嚇得不敢再爭吵。戰戰兢兢地退了出去,退出御書房,兩人幾乎不約而同地重重哼了一聲,轉身離去了。
兩個兒子的當面爭執令李淵心中惱怒之極,雖然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一幕,兩個兒子互相牽制,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定。
但兩個兒子真的當他面爭吵起來,李淵在感情上又有點難以接受。畢竟他除了皇帝這個角色外。還扮演著父親的角色。
當皇帝最重要的是捍衛並鞏固皇位,兒子就是他最大的威脅,這個時候是沒有什麼父子親情。他會千方百計,絞盡腦汁來對付兒子。
但並不是時時刻刻他都在做皇帝,偶然他也會迴歸父親這個角色。這個時候,兒子的不和就會令他極為震怒,他全然忘記了兩個兒子的矛盾就是他一手導致。
李淵的煩惱還在於他對突厥之事舉旗不定,他並沒有把什麼仁義之邦放在心上,他心裡很清楚,仁義不過是件外衣,利益才是根本。
一方面,他贊同次子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