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意圖,長野事件也足以將兩個民族推向徹底的深淵。
單純就海軍而言,情況其實對中國海軍是非常不利,日本海軍本身就比中國海軍高出40%的主力艦噸位,而在宋皇帝的環球訪問期間,北方艦隊的兩艘戰列艦和四艘巡洋艦在歐洲隨行訪問,雙方在太平洋海域的主力戰列艦上的噸位差距超過一倍,但在航空母艦上,帝國四艘航空母艦和兩艘訓練航母都可以恰好處於能夠一起出戰的狀態,而日本一艘航母正在維護升級,在潛艇領域,雙方的技術和噸位差距是較大的,但潛艇並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雙方海軍的反潛能力則因為空軍的問題而差距較遠,從空軍臨時抽調到海軍的24架s…15型巡邏機擁有超過3500公里的巡邏面積,並且是帝國第一代裝配有機載雷達的巡邏機,可以在夜間航行,相比於英國在1937年才完成的機載雷達,帝國nikola22型機載雷達是基於艦載雷達改裝而成,因為運用在巡邏機上,其體積、重量和功率都能擴大,供電量也可以增加很多,可以在40公里外發現水面艦艇。
帝國聯合法國企業一起研製多腔磁控管技術已經成熟,正式使用就運用在nikola22型機載雷達之上,使得雷達可以達到分米級的標準,跨入微波的領域。
日本對這些事情是完全不清楚,所以日本軍方的反應是很強烈,雖然日本軍方內部的爭議也很大,只是開戰與否已經關係到大日本帝國的臉面問題,兩艘重巡洋艦被擊沉,不管原罪是自己的,還是中國的,那都必須宣戰了,否則大日本帝國如何維繫它身為亞洲第一海軍強國和世界第三海軍強國的尊嚴?
雙方正式走向全面戰爭,而且速度極快的開啟了大規模的備戰,日本海軍主力立刻南下向帛琉群島進發,對日本海軍來說,進入東南亞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走呂宋海峽和南中國海,另一條走菲律賓東側的太平洋深海,但在這一側,中國擁有帛琉群島殖民地,在這裡擁有一個規模龐大的空軍航空團和海軍基地。
帛琉群島屬於加羅林群島,一戰之前屬於德國,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帝國從一戰之後就牢牢佔據這裡,並且投入巨資在這裡修建海軍港口和航空基地。
在南太平洋的海軍基地中,斯里巴加灣是規模最大的南太平洋海軍總部,蘇城、帛琉則是兩個規模最大的分基地,海軍航空團駐守規模都達到了一個航空團的標準,當然。即便如此還是不可能和日本海軍主力抗衡。
因為帛琉是封鎖日本海軍本部和索龍海軍基地的咽喉,雙方在此展開誓死爭奪戰的意圖無可避免,透過從越南、汶萊、蘇拉威西的這一條東南亞走廊。帝國空軍師團大量南調至蘇拉威西空軍基地,兩個備用空軍基地同時被啟用,大量的戰機和魚雷轟炸機調入東南亞戰場。
在北方,大量戰機和中央陸軍主力師調往東北。中日也正式宣戰,實際距離大規模戰爭則只剩下最後一步之遙,只需要再向前一步。不管是誰有大規模部隊出擊就將最終爆發全面戰爭。
中華帝國畢竟不是那個可憐而軍閥混戰的民國,帝國實力之強悍,日本國內終究還是有很多有識之士,紛紛起來大聲疾呼要求中日剋制,陷在大蕭條中不能動彈的英美也只能是象徵性的呼籲一番,比起中日開戰,他們倒是更擔心《華盛頓海軍條約》破裂。
日本內閣其實是恐慌無比。中華帝國畢竟不是那個軟弱無能的滿清,和這樣的大帝國開戰,日本要麼是創造奇蹟,要麼就被撕成碎片,於其賭國運。倒不如以更合適的方式結束爭論。
此時的日本內閣首相已經不是犬養毅了,那傢伙已經被陸軍背景的法西斯組織血盟團暗殺,新上任的內閣首相是海軍大將齋藤實,對於控制日本海軍還是比較有辦法的,可海軍被擊沉了兩艘重巡洋艦,如果不宣戰的話,那真是顏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