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軍事武裝,龍濟光和陸榮廷手中所控制的新軍都是他們從前朝帶出來的私兵,此後才逐漸改編為新軍,基本只效忠於他們。

這兩個新鎮和兩個混成協都是以廣西為根基,此後就是桂系的前身。

其他的新軍雖然多少都有類似的情況,要處理起來並不是很難,在三年之內,宋彪會逐漸將不合格的軍官淘汰,讓其退役,尉官則大量重新補充,《兵役法》開始推行之後,三年時間也足以讓他將陸軍上下換掉大半。

如果不是軍費緊張,他很希望在三年內完成整個中央陸軍和巡防軍的整編。

按照最初的規劃,宋彪計劃在十年時間裡建立15個整編師、35個普通師、43個旅,總編制135萬人,全國巡防部隊總計65萬人,最後總計全國實際陸軍總員200萬人,70萬國防官兵、130萬服役兵。

這個計劃所需要的軍費開支太大,以中國之財政,不建海軍倒是可以這麼做,海軍分掉5成的軍費之後,想要組建兩百萬的陸軍規模就有點太難了。

目前,宋彪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先保證一線部隊的建設,至少保證中央國防軍有超過六十萬的精銳部隊可供調動。

一戰中前期,宋彪估計自己不太可能有實力去多爭取一些國家利益,只能等到後期,他才能發力做點事,以調動三十萬到四十萬精銳部隊的規模去爭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身為皇帝,宋彪雄心萬丈,事實卻是殘酷的,他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海陸兩軍的同時發展。

特別是海軍的問題太複雜。

海軍。

海軍。

宋彪心裡感到無限的為難和糾結。

海軍啊,他現在確實是擠出了每年六百萬英鎊的海軍軍費,但這裡面有1/3是靠借款,考慮整個海軍幾乎是從零開始,從根基抓起,連軍校建設費用都要在這裡一起計算,十年時間能建立一支什麼樣規模和實力的海軍實在是未知數。

反省一戰中的德國到底敗在哪裡?

原因其實很簡單,德國既要在陸軍開支上保持世界第一,同時也想建立世界第一的海軍,而英國只需要建立遠勝過德國海軍的海軍。…;

1914年,德國總軍費是5。54億美元,英國是3。84億美元,但是德國陸軍的軍費高達4。42億美元,英國僅有1。47億美元,而在海軍軍費上,英國則是德國的兩倍。

這一年,法國的陸軍軍費是1。97億美元,俄國則是3。24億美元。

經歷了這麼多,宋彪對於軍事的看法已經返璞歸真,軍事就是錢的問題,沒有錢不代表部隊打不過別人,因為這個世界總存在不朽的精神和高明的指揮,甚至是奇蹟,可沒有一個國家能將希望永遠寄託於這些,更不能寄託於奇蹟。

軍事就是錢的問題。

有錢才有裝備,有訓練,有物資,有資本和敵人打一場真正的生死之戰。

對此時的宋彪而言,如何平衡中事發展的重點,如何多快好省的提高中隊的作戰力,這些才是真正的難題。

至於如何處理龍濟光、陸榮廷那兩支武裝,說真的不是什麼大事,否則宋彪也不用如此簡單就決定直接採取司法和軍事行動。

比起如何平衡軍事發展的重點和策略,如何解決軍事武裝的現代精神問題,使得全國的軍事武裝職業化,國防化,這倒是更加複雜的問題,而這就需要想辦法扭轉全社會的思想,需要大張旗鼓的宣傳。

如果在思想上不能實現全國的大扭轉,像李鴻章、曾國藩,以及龍濟光、陸榮廷這些人還是會不斷的出現,危害到國家隊命運,國民黨為什麼會敗,就是因為沒有解決好這個前面,前面已經是威脅到整個民族的生存危機,後面還在搞派系之爭,前面已經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