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宋彪道:“在日本以軍事威逼我國之時,英日同盟的關係迫使英國必須站在日本一方,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不要留有太多餘地,限期讓他們將稅款交出來。你就說是我說的,正因為屢次到了這種時候,英國總是要藉機敲詐勒索我們,所以,英國永遠不是中華民族和帝國可以信任的朋友,我和內閣政府,以及全體國民都不應該對英國報有任何幻想。做事情不要拘泥於具體的手段,媒體和國民也是可以發動的力量,可以發動社評組織學生示威,讓全體國民都知道英國正在幫助日本繼續侵略我國,說的厲害點,要組織全國反齤日反英大遊行,如今已是民族存亡之時,不能說只有我們清楚這一點即可,要讓國民都知道這一點。”
唐紹儀不免覺得這樣的方式有點過激,萬一徹底激怒英國站在日本那邊就得不償失了,可他也全無反駁宋彪的勇氣,只能繼續點頭稱是,好訊息是遠東銀行和外國銀行願意繼續拆借一些錢,至少能讓他這位內閣總理過上一段時間的好日子,不至於連官員的俸祿和軍餉都發不出來。
宋彪稍加停頓的思索片刻,繼續和唐紹儀補充道:“發動全國和民族之力積極備戰已是必須之事,不能有片刻猶豫,但在清理稅款之事上,內閣政府也要務必有快速的行動和長遠的謀劃。解決國內的稅務問題要有三個策略,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稅務體系要儘快的在直隸魯豫江浙等省先建立各省稅務廳、地方各府的稅務局和各縣的稅務分局,各鄉鎮設稅務所,委任合格的稅務官員,精挑細選,不得浮濫;其次是要加強各地巡防軍的編制和正規化建設,消化、解散地方雜亂武裝;第三則是儘快透過各臨時稅務法規,確定中央和各省的分稅機制,收回地方貨幣權,統一全國貨幣,實施現代貨幣體制;透過此三點的努力,三管齊下,標本兼治,從根本上避免地方勢力插手稅務工作,逐步建立全國的稅務體系。”
唐紹儀再次頓首,道:“請陛下放心。”
宋彪想了想,另外補充道:“國債的事要抓緊時間辦理,可以巧妙利用英日同盟的謀害論來積極在全國推銷,各級官員務必拿出三成薪俸購置國債,中央政府的內廷費一律捐出來購置國債。多報道一下日本人是如何購買國債支援國家侵略我們,以至於打敗前朝北洋水師,割佔臺灣的,好好幹吧。”
“是!”
唐紹儀等人只能連連頓首。
說是軍政嚴格分開,互不干涉,說是君主立憲制,真正的軍權都操控在宋彪這位皇帝的手中,所謂的中央內閣哪裡有分庭抗禮的膽量?…;
第一次的皇檔政會就在這樣的獨特氛圍中漸漸進入尾聲,會議結束後,宋彪先行起身離開,所有人都再次起立躬身行禮,一直到皇帝離開訓政廳,大家才面癱一般重新坐下來,相互面面相覷,各有一番話說不出來。
訓政之訓政,果然和教訓一般差不多。
不免有其他的內閣大臣要同情唐紹儀,可唐紹儀卻要同情其他的內閣大臣,第一屆國會在即,臨時內閣大體都是新政強國會的成員,光復會和中華革命黨的成員並不是特別多,民主黨、立憲會、維新進步會吵鬧之中,難免要有幾位進入內閣以維持國內政治之穩定,最後還不知道是誰先被踢出局呢。
唐紹儀知道自己雖非嫡系的帝黨,但卻不會離開總理之位,至少現階段的他還擁有皇帝陛下的信任,外務大臣歐陽賡顯然也不會有危機,張康仁、歐陽錫、舒方德都是真正的帝黨,操控內閣中的財政、稅務和陸軍三大重位,同樣無憂,其他就很難說了。
袁世凱倒是很特別,接受了交通大臣的任命之後就一直在各地檢視鐵路,幾乎沒有正式的回過京師,此人到底在想什麼,唐紹儀也在悄悄的揣摩著,他總是覺得袁世凱很有可能是盯住了他的位置。他雖然曾經常年是袁世凱的嫡系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