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具備了五十六挺,他自己手裡原先有三十七挺機槍,馬德尼道夫准將從司令部過來的時候帶了六挺馬克沁,斯克第二步兵團抽調過來的時候帶了十三挺。…;
哈奇開斯重機槍佔1/3,這些機槍的彈藥相對較為缺乏,但也夠用幾天。
出於對蔣家窯防線的重視,柯爾巴斯將軍抽調了14個炮兵連和兩個步兵連組建成一個野炮團,在沈旦堡到窯坨子一帶不斷轉移射擊,目標就是要壓制日軍第五師團的野炮兵第5聯隊。
在幾天的積極備戰後,2月10日上午7點,日軍第五師團下屬第21步兵旅團終於開始對蔣家窯防線實施強攻,榴彈炮肆意轟炸陣地,前後轟擊了七百餘發,近乎將整個陣地都炸了一遍,隨後才開展地面部隊的推進。
因為前面是馮。艾斯克男爵少校和科爾尼洛夫少校在指揮,宋彪沒有去湊那個熱鬧,總體的指揮協調是馬德尼道夫准將親自負責,更沒有宋彪的業務。
宋彪就帶著十幾名弟兄藏身在二道防線的一片高地掩體中,他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上課,帶著趙庭柱、張亞虎、薛長慶、花豹子陳武和胡大林等人用望遠鏡觀察日軍的進攻戰術佈置。
邊看邊講解,包括日軍士兵的小區域內的突襲、組織,士兵戰術動作的必要性,他都逐一和弟兄們講解一番,算是就地辦一個士官速成班。
這一仗對雙方來說都是蓄謀已久,打的自然是極端猛烈,第21步兵旅團一上場就是拼盡全力進攻,火炮還在宋彪這邊的二線陣地狂轟濫炸,甚至是向著後方的後勤區域和指揮區轟過去,歸屬馬德尼道夫准將指揮的遠東野炮團也在第一時間還擊。
日俄戰爭期間的火炮是一個很奇特的問題,雙方的75mm76mm火炮技術大體都來自於法國,俄國m1902式76mm野炮整車重達1100公斤,而日軍的31年式75mm速射炮實際上只有570公斤自重,但是前者是榴彈炮,炮彈初速588m/sec,後者連音速都沒有超過,要知道二戰之後的迫擊炮都過了超音速,可以想象31年式速射炮的射程和威力。
由於31年式山炮的輕便機動性在日俄戰爭早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俄軍實際上也從法國購入了一批技術大體一致的m1904式76mm山炮。
至於俄軍的m1902式76mm野炮,雖然在口徑上只多了1mm,彈道設計和制退原理等等完全不一樣,射程、初速、精準、射速、上下射角、轉動等等火炮基礎效能全面壓制日軍的31年式速射炮。
後者其實就是山炮,只是日軍繼續用速射炮命名。
日軍31年式75mm速射野炮的最大優點就是拆運方便,機動效能極高,而俄軍的三英寸露西亞野炮則是在其他領域佔據較大的優勢。
現在是在區域性區域的對射,日軍的山炮劣勝就愈發顯得明顯,好在日軍準備的火炮數量較多,炮彈又貴,雙方並未能在火炮互射上分出勝負,但有俄軍射程更大更準更猛的野炮製約,日軍炮兵也很難繼續對陣地實施壓制。
失去火炮的支援後,日軍第21旅團依舊一陣猛攻,並且不斷試圖將陣地前移,各種臨時工事瘋狂堆砌,只是這個過程太艱難,即便蔣家窯陣地的俄軍還未將所有機槍都拿出來,日軍第21旅團也迅速遭遇了較大的挫折,損傷很重。
日軍士兵真的是不要命,士兵不要命,軍官也不要命,面對機槍的掃射也能按照標準的戰術動作執行下去,哪怕是被射殺。
戰場之上流彈如雨,死傷之士血流成河。
看著一**的日軍士兵倒在戰場上,看著日軍陸續向前推進了幾百米,宋彪只能感嘆日軍真的是很瘋狂,趙庭柱他們也有類似的感慨,算是在這一戰中學到了更多的東西。…;
實在是忍不住內心的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