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頁(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果十七年前的陶蘭能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和於小琴爭執了。
固執的爭論誰對誰錯往往是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等到成年之後,對錯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包容和理解。
這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
透過陶蘭向繼父認錯,化解老人的心結,把這個人物塑造的更為豐滿和立體。
此時,陶蘭不再是一個茫然失措的女犯人形象,而是讓觀眾看到了這個家庭未來的希望。
相對於爭論對錯,背負起家庭的責任,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個結局簡單而沉重,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力量。
馮小剛明白這就是《回家》和他以往拍攝的電影的不同之處,他的影片或許更能迎合觀眾的口味,卻不夠深刻。
「這是你自己的想出來的結尾?」馮小剛詢問道。
「不是,我在監獄裡和陶蘭的人物原型談過,這是她的想法。」林曉玲回應道,「她放下了那五塊錢的事兒,只想著出獄後能夠贖罪,畢竟把人家的女兒打死了,這才是她放不下的地方。」
「這就是生活啊。」馮小剛感慨道。
無論編劇如何費盡心思的巧妙構思,也不及生活本身來的真實可信。
即便馮小剛明白這個道理,他也不會拍攝這類影片,至少目前不會。
每個導演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放棄自己擅長的東西,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這不是尋求突破,而是一種任性。
馮小剛有自知之明,在沒有成為國內一線大導演之前,他不會任性。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