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乾淨。就在兩天前結束的張家口、旅順兩場最後的兩場戰役中,關東軍最後地六個整編師團被圍殲,近四萬日軍被俘虜,曾經號稱強大的數十萬日本關東軍至此灰飛煙滅。

縱觀這場持續了將近半年的大戰,挺進滿洲地上百萬蘇軍部隊可謂是戰果輝煌,從戰役最初開始到結束,蘇軍共折損兵員不到十五萬,損失坦克四百餘輛,各式作戰飛機一百四十餘架。而相比之下,日軍的損失就可謂是極其慘重了,近五十個師團總數達七十餘萬的兵員幾乎損失殆盡,殘留下來的,僅僅是一些逃進深山老林中苟延殘喘的散兵遊勇。與此同時,原屬關東軍的裝甲部隊、空軍部隊也全部被蘇軍摧毀。如果再加上那些因為殖民到滿洲,並在楚思南所制定的政策下受到牽累的所謂日本僑民,那日本僅僅在人員上的損失,就足足有上百萬了。由於有了楚思南的明令唆使,作為戰勝者的蘇軍根本就不講究什麼善待俘虜,虐待、屠殺俘虜之類的事情時有發生,如果再算上那些被遷往西西伯利亞做苦工的、忍受不了飢寒死在遷移道路上的,那這人員的損失數字可就大發了。這為數上百萬的日本士兵、僑民,最後能夠返回日本本土的,估計連十分之一二都到不了。從這一點上看,日本在戰後稱楚思南為“屠夫”,那的確是名至實歸的。

在中國東北的戰役盡心過程中,蘇軍對盤踞於朝鮮日軍的進攻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當張家口戰役結束的時候,入朝蘇軍已經將戰線推過了漢城,兵分三路,向朝鮮半島的最南方繼續挺進。

在楚思南眼前的戰報上,就詳細闡明瞭目前朝鮮半島的戰事進展。在那裡,南線蘇軍的六個步兵師已經擊潰了日軍的錦江防線,佔領了大田,隨即沿群山灣海岸南下,力圖克取日軍困守的全州、光州兩地;中路蘇軍的四個步兵師,在空軍力量的配合下,沿漢江南進,先後攻佔清州、尚州、金泉等地,目前,正在向館基裡、居昌推進;同中、南兩路蘇軍相比,北線蘇軍的進展是最緩慢的,同時,他們的作戰也是最為艱苦的。朝鮮北部地勢多山,橫亙整個朝鮮半島的太白山,就貫穿在朝鮮北部的沿海地區,而日本在長期佔領朝鮮的過程中,憑依著太白山那綿延的山勢,構築起了無數道充滿了地堡工事的防禦鎖鏈。這些牢固的防禦工事,再加上險要的地形地勢,就成為了一個個易守難攻的堅固堡壘。老實說,在蘇德戰爭中磨礪出來的蘇聯紅軍。雖然現在作戰很頑強,武器裝備也比日本軍隊高了好幾個檔次,但是他們習慣地戰場環境絕對是大平原地形下的對壘戰,更準確的說,就是大規模的人海肉搏戰。

一直以來,這也是讓楚思南比較頭疼的問題,在他看來,蘇聯的紅軍同中國的軍隊相比有優勢,那就是武器裝備先進,機械化程度高。但是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蘇聯紅軍缺乏作戰技巧。這種所謂技巧並不是說戰略戰術層面上的問題。而是單兵作戰中的技巧匱乏:士兵與士兵之間缺乏默契的配合;劣勢環境下應對戰場局面地能力匱乏;特殊地勢地貌戰場條件下,作戰能力的脆弱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蘇聯紅軍士兵地弱點。用一個很通俗的說法來解釋,那就是這些紅軍戰士地腦子裡似乎只有一根筋,他們只懂得在衝鋒哨響起的那一剎那,躍出戰壕亡命衝鋒,用自己的鮮血和**,去鋪填敵人的陣地。像這種沒有絲毫技術含量的戰法,在對德戰線上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畢竟東線到處都是一馬平川的地形,而且歷來注重快速進攻的德國人,似乎也沒有什麼構築地壘塹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