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自己的名氣、能力,和手裡多年積攢下來的一些資本,換回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多的利益。
但明湖文化一直都沒有個人工作室。
嚴格來講,此前的明湖文化所執行的發展路線和公司框架,一直都是走的近似“大片場”的方式。
這種“大片場”的發展模式,在曾經的好萊塢,在李謙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空從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香港,都曾一度盛行。
這種模式,是一家大公司以極強的輸出能力、極強的製片能力建立起一種可以從製片到播出或放映都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的的一條龍式產業鏈條,從而形成一種影視的閉環生態。
在這種大片場模式之下,所有的人,從編劇、導演,到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全都是製片廠的普通工作人員,大家都是拿工資的,充其量有獎金,片酬一說,根本就無從談起在另外那個時空的香港,邵氏的大片場,就是如此。
但明湖文化的“大片場”,與此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明湖文化擁有自己的從編劇、製片、導演、演員、幕後、後期製作、音樂製作,到發行、上映的這一整套影視作品生產和輸出鏈條,旗下養了整個生產鏈條上所需要的大批的專業人員從導演、編劇到演員,到燈光、到剪輯師等等,不一而足,每個環節都可以自己解決。
但明湖文化執行的是底薪加片酬的簽約模式。
而且明湖文化並不“閉環”。
拿演員這一塊來說,明湖文化自身簽下了幾十位演員,但這些演員不可能老是扎堆兒出現在各種電視劇或電影上,所以明湖文化在演員方面的發展思路就是,任何一部影視作品,我只抓主要,放棄次要。
每部戲,男女主角和重要配角,只要有可能,就儘量選用自己公司的簽約演員,但並不完全排斥其它公司的演員。而對於自己旗下的簽約演員,公司也是非但不會封閉,反而積極地鼓勵大家出去外面接戲。
這是一種流動性極強的半閉環模式。
嚴格來講,這種發展模式,是很不穩定,也很畸形的。
任何一個市場,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著十幾億觀眾的龐大的影視市場,邏輯上來說是不可能有這樣一家公司出現的你的公司高高在上,輸出最成功的作品,培養最紅的演員,我們所有的公司都只能跟著你喝湯?
怎麼可能!
但明湖文化在影視方面的崛起之時,正當國產電影痛苦的轉型,整個國家的電影市場正在遭受著外來電影的衝擊,整個電影圈都一時間失去了方向。
在這個時候,明湖文化從第一部電影開始,就高舉商業電影的大旗,以拍出優秀的商業電影為第一導向,而且有了李謙這樣一個特殊的bug級人物存在,使得明湖文化的這一系列發展思路得到了絲毫不打折扣的貫徹,並且很快就取得了幾乎沒有遭遇任何坎坷的巨大成功。
於是,這樣一種很畸形的發展模式,就在這樣很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成功了。
現如今的明湖文化,在電視劇和電影、音樂等多個娛樂產業上,都擁有著碾壓同行的實力,也擁有著碾壓同行的大量超級明星。
國內近幾年的所謂四大花旦,明湖文化一家就佔了三個。而所謂的四小花旦,明湖文化又佔了三個!
說起國內近些年最紅的男明星,周寶山、周智豫、黃葛,等等,也幾乎是獨佔鰲頭。
怎麼辦?現實就是如此!
在大家都拍不出好的商業電影的時候,只有明湖文化出品,一直都穩定地輸出著一部又一部成功的商業大作。
而當這些電影受到了觀眾們的歡迎,並贏得了極強的票房的同時,演員們自然就跟著戲就紅了,成為了最受觀眾們喜愛的大明星。
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