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既放炮而後行者斬。
營中私自放火者斬。
行路時故意下路者斬。
守營妄動者斬。
這個條例。最主要的內容是服從命令與民眾的關係,此外,如行軍、安營、繳獲武器歸公等都有明確的規定。說明了大起義後的捻眾軍隊,已經是一支具有嚴明紀律的正規軍隊。
他們還寫了一首民歌,宣傳捻軍起義,讓大家更快地熟悉,以便接受和支援他們。
雉河集,像京城,五色帥旗空。
黃旗豎在集中央,紅、黑、藍、白陣四方。
老樂佈下了兄弟陣,四面八方動刀槍。
今天操,明天練,十八般武藝都學爛。
黑旗聽令西北走,藍旗獨攬東北面,
紅旗如火歸南方,白旗就在西邊轉。
捻軍加上天軍北伐軍,很快就在人數上達到了五十萬人。
張洛行在起義初期,憑他個人的名聲,吸引了眾多的民眾加入義軍。
他的出生地就在雉河集。
雉河集一帶,位於淮北大平原的西北部,都是砂礓地,水旱災害的頻繁極多,清朝統治者的榨取與地主的掠奪,這裹的農民極度貧苦,絕大多數農民被剝奪了土地,一年到頭,大半日子要靠野菜和山薯葉子充飢。
在雉河集的北面,有一條淤塞得幾乎消失得河流,只留下一長條長滿荒草的陂地,以及只有五尺寬的小溝,這條河名叫鴻溝。
鴻溝是伯州、素州的界河,是蘆鹽和淮鹽兩個鹽區的分界線。
在清朝食鹽是由國家統一出售的。
全國劃分成若干個鹽區,某一產區的鹽只能在固定的地區出賣,到了另外地區,便算私鹽,要犯法充公。
而鴻溝恰當兩個鹽區的交界線,溝北吃蘆鹽,溝南吃淮鹽;淮鹽價貴味苦,蘆鹽價廉物美,便宜一半以上。
淮鹽區的人民當然要吃蘆鹽,所以販私鹽的很多。
私鹽都從這裹越過封鎖線,一經進入鴻溝以南各縣就沒有問題了。
因此,滿清官府就在鴻溝設有大批鹽警,嚴緝私鹽。
就這樣,鴻溝岸上就成為私鹽販和鹽警的搏門場所。
多少年來,不知死亡了多少生命。雖然官府嚴禁私鹽,但農民由於生活無路,不得不鋌而走險。
鴻溝的確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
清朝嘉慶十六年,張洛行便誕生在鴻溝南岸的張老家。
在洛行誕生前七年,白蓮教起義失敗了。
當時桉徽影州、河南孺州應應募做鄉勇的農民,解散回鄉來,他們在災荒飢寒交迫的時候,受了清朝統治者的欺騙,應募作鄉勇去打白蓮教。
他們在戰爭中,逐漸地提高認識,覺悟到清朝統治者對他們的欺騙,同時,也鍛鍊子他們自己。
因此,到打平白蓮教,解散回鄉之後,他們就組織起一個秘密結社叫做捻,於是就從幫助清朝統治者的鄉勇,轉化而成為反抗清朝統治者的組織。
捻眾的發展十分迅速,到洛行誕生後三年,不過十年裹面,就從最初零星藏匿。彼此聲息不通的形態,發展為大規模的團體。
在桉徽的影州、顱州、奉陽,和南的楠陽、孺州、硄州、晨州等地發展成為若干大股、小股,各有首領、擁有武裝,並且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
那時候,貪官汙吏,如虎如狼,淮河區域民眾自從有了捻眾組織,他們遇到被土豪惡霸壓迫的時候,就不再去找衙門告狀。而轉向捻眾組織求伸冤了。
“破襖不如皮襖暖。求官不如去告捻”,成了他們的共同認知。
捻眾組織街道受欺壓的人的控告後,立刻處理,使弱者伸。強者抑。給收了欺壓者伸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