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談闊論;十分放肆;議論所學就罷了;有些太學生甚至當街指桑罵槐;議論朝政;全不怕被董卓抓去澆油點天燈。

實際上敢這樣的都是根腳深厚;不是門閥出身就是名師高徒;凝聚著漢末重義之氣;又初生牛犢不怕虎;對董卓暴虐還真是凜然不懼。

不遠處開陽門的西涼軍守兵都是聽得見;不管聽得懂聽不懂總能猜蒙一些;硬是隻裝沒有聽見。

或選擇告發也可;但門閥正勃勃興起上升;總體力量極可怕;連董卓都只能安撫;事情過了反噬下來;他們這些小人物捏死了就捏死了;什麼時被一幫太學生套了布袋拖進小巷裡打死都不知道。

有過幾次這種先例就沒人敢出頭;而羌兵又不懂漢語;任由這種奇葩反董事情在洛陽門口一次次發生。

黑蓬牛車裡想起剛才讓人不爽的敲詐事;就聽丫鬟的抱怨:“見著一車之勢孤就敢為虐;見著萬乘之勢眾就作縮頭;西涼軍號為豺狼;實則怯鼠……”

有什麼樣的主上;就會薰染什麼樣的丫鬟;這憤怒宣洩實在太過文縐縐;使得車裡一聲輕笑;是那青年公子的聲音;又按住低語著;沉靜下來。

主僕倆雖是文質深厚;清楚自己只是偽裝;不是真太學生;沒必要學憤青招惹麻煩。

第四百二十章 蜘蛛網(下)

這時透過車簾縫隙;已可以望見太學正門;寬闊廣場上人群擁擠;有四十六座漢白玉大碑高高聳立;壯觀磅礴。

這是大規模石刻碑林——“熹平石經”;篆刻了從天下遺卷裡蒐集校正的、;七部正經;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有一種赤色文氣沖霄而起;代表有史以來文明精粹的結晶;全國各地來觀看和抄錄經文的學生絡繹於途;有的抄著抄著不過癮;於脆自費在太學各院裡聽課學習起來;有充足五經博士教授各自學問。

太學生的強大能量一方面是有許多權貴出身;另一方面是有傳承——光武帝劉秀就是王莽新朝時期的太學生出身;亂世間也千里迢迢跑來洛陽上太學;這是很有力的一個學習榜樣。

劉秀九歲失父;家道中落;母親帶著六個沒成年的孩子種田過活;劉秀由叔父安排著上了學校;一直到母親樊嫻都按著耕讀傳家的習慣;把田地分給子女。

劉秀得到自己的一塊田地開始做農民;一部分租出去;一部分自已種;讀書和擺弄莊稼成了他的全部工作;而兄長劉演是個呼朋喚友的遊俠;常常諷刺三弟劉秀沒出息;“比之高祖兄仲”——就象高祖劉邦二哥劉仲一樣只知道種田。

典故是劉邦年輕時流氓習氣;不務生產;常被老父批評沒有二哥勤快能於;後來劉邦打了天下;給老父祝壽;“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問現在自己置辦的田產跟在家務農的二哥相比是誰更多;打了老父的臉;使其無以回應

劉秀被兄長嘲笑了也不再意;繼續種田讀書;增長學問;滿十九歲時就去洛陽上了太學;通學今文學派;又結交學長、學弟無數——其中很多都成為劉秀奪取天下的堅實班底。

劉秀本人堪稱是史上最強學霸;雲臺二十八將大都很有文化;有這種奇葩開國軍事團體;東漢對學風的重視就不奇怪了。

延續開國以來重視教育的傳統;漢明帝親到太學行禮講經;漢順帝在永建元年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就算到了靈帝時也在蔡邕建議下校正經典增築了“熹平石經”。

太學生都是從各地前來進學;教程要幾年不等;沒有嚴格進出限制;以至於光是學生本身人數就佔據了洛陽城居民總數的二十分之一;連上其眷屬、僕婢則有四分之一;洛陽城堪稱是“學都”;史所罕見;凝聚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