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響。
那些支援朱程理學的人紛紛跳出來撰文駁斥,這股思想碰撞的激烈程度,真不亞於江北的大戰。
朝中的楊廷麟等人顧不得學者們的辯論了,秦牧突然改變計劃,竟然下旨讓蘇謹退到來安縣,使得滁州只剩下八千人馬。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秦牧是一國之主,困於滁州,兵微將寡,這還得了?
諸葛敏、楊廷麟、堵胤錫、卞狄、劉伯全、白鐵、宋應星、覃秋白等一大批文官一齊殺到兵部,要何亮立即調兵北上救援滁州。
兵部尚書何亮,侍郎顧君恩等一時成了眾矢之的。
何亮沒奈何,拿出秦牧發回的旨意給大家看,委曲地說道:“各位的心情我理解,但是秦王有旨,本官可不敢抗旨不遵。”
*******************
PS:點選少,訂閱少,訂閱量太慘淡了,求訂閱,俺每天寫兩章,需要花**個小時,朋友們花一到兩毛錢訂閱,不算多,我的生活費全指望這微薄的訂閱收入了,有大家的支援,才能讓我支撐下去。
求訂閱!。
(未完待續……)
第425章 四面合圍
***
堵胤錫、楊廷麟等一大批大臣齊到兵部,催促兵部尚書何亮調兵救援滁州,言辭激烈,差點沒打起來。
何亮對此雖然早有心裡準備,但被二三十個大臣圍著猛噴口水,楊廷麟還是國丈,何亮不敢怠慢,連忙拿出秦牧的旨意來。並強調自己要調兵需要內閣同意才行。
目前金陵駐軍十萬,統兵權在中軍大都督劉猛手上;調兵權相對複雜一點,名義上調兵權是在兵部手上,但兵部真要調動軍隊時,又需要得到內閣掌握的另一半虎符,調兵令才能生效。
內閣沒有調兵權,但因掌握了另一半調兵虎符,對兵部卻能形成牽制。
準確地說,目前內閣掌握的一半虎符,平時是掌握在秦牧手上。秦牧離京時才交給司馬安暫代掌管的。
何亮拿出秦牧的旨意,同時抬出司馬安,實在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這樣減輕一下自己承受的壓力,但楊廷麟等人看了秦牧的旨意後,並沒有就此罷休。
其實秦牧的旨意上並非不讓金陵調兵,但調兵卻不是為了救援滁州,而是為了甕中捉鱉。
這樣一來,等於是讓滁州的八千人馬繼續承受多鐸的圍攻,楊廷麟等人出於擔心,自然不願看秦牧陷在險地不救。
在二三十位大臣的圍攻下,何亮說話都沒人聽,只得派人去向司馬安求援,司馬安匆匆趕到兵部,一看兵部大堂裡已經亂成了一鍋粥,立即喝道:“各位同僚,你們再這麼鬧下去,秦王就真的危險了。這個責任各位承擔得起嗎?”
堵胤禮立即反駁道:“常言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滁州有個閃失,首輔大人又承擔得起嗎?”
“滁州城堅糧足,又有秦王親自坐鎮,一時不會有失,各位這樣是自亂陣腳,多鐸正求之不得。各位同僚聽我一句勸,先各自回衙處理本部公務吧,別耽誤了兵部調兵。”
大臣們還想再理論,夜不收指揮使黃連山突然奔入兵部大堂。高聲喊道:“秦王有旨,各部大臣各安其職,不得擾亂兵部,兵部立即按旨意調兵遣將,不得有誤。”
有人立即厲喝道:“大膽。你敢矯旨!”
黃連山連忙拿出一張蓋有璽印的紙箋來說道:“下官豈敢矯旨,各位大人請看。這是不是秦王的旨意。”
大場的大臣看了黃連山拿來的紙箋。不禁面面相覷,難道秦王有千里目?或者提前料到朝中大臣的反應?
看完蓋有璽印的便箋,大家心有慼慼焉!秦牧雖不在金陵,一切卻都逃不出他的掌控。
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