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大明憤鬥士(第2/3頁)
章節報錯
些奇怪的,老頭子不是去拜訪利瑪竇麼,怎麼又跑我這裡來了,於是我問他,“卓吾老先生此來為何啊?”
李卓吾鬚眉飄擺,聲似洪鐘。
“老朽此來是同瀛王殿下探討學問的。我同利瑪竇居士在南京有過一面之緣,前些日子我受友人相邀前往通州講學,方才得知利瑪竇居士正在京城,於是乎老朽前來同他辯學。
誰知他竟告訴老朽,殿下有天授之才,學問近乎於道,而老朽在通州也耳聞殿下之學,聽之振聾發聵,所以老朽不約而拜,還請殿下贖老朽之罪。”
這老頭倒是直接,而我極度懷疑老利瑪也知道他是個燙手山芋,怕牽連到他,所以找了個藉口將李卓吾打發到我這裡來。
至於我的學問?我說啥了啊,竟然還傳去了通州?
“利瑪竇居士的話當不得真,而我還只是個孩子,不敢稱學問,怕是要讓老先生失望了。”
我笑著說,“不過您既然來了,先生問我則盡力回答,好歹不叫老先生白白走這一遭。”
這老頭真是個辦事極爽利的,一點含糊客套也沒有,直入正題。
“天理是天理,人理是人理,天理不因人而變,人理則需因勢而改。人本性自私,私慾本無好壞,乃天性使然,欲不可禁只可善加引導。這些......可是殿下的學說?”
雖然......但是......好吧,我確實說過類似的話。
仔細想來,這話對於理學而言,也是異端啊。
好在至今也沒有人彈劾攻訐過我,我以為就不了了之,沒想到還真有人聽進去了,並且傳播了出去。
“我這樣說也是這樣認為的,確實是我的看法。”
老頭精神一震,問道,“聖人可有私心?”
“聖人也是人,即是人自然有私心,所謂仁者親親,孔夫子也從否認過人性有私。”
“天理既然不因人而變,誰來度量人間善惡?”
我抬眼看向他。
“善惡之分也難辨也好辨。以個人而論,對其有利則為善,對其不利則為惡,將個人放大至鄉村、城市、國家也是一樣的。
所謂惡山惡水並不是因為它高聳或者泥濘,而是因為它不利於人。
東村有水西村卻無,西村欲引水而東村不許,是善是惡全在於先生是哪個村的人。
也就是說善惡是由人來度量的,而非天或者神,而善惡也非一成不變的,站在不同的位置就會有不同的評判!
一家之言,先生姑且聽之。”
“人理何在,存乎於心?”
我搖了搖頭。
“並不是!心思虛無縹緲,人人皆不同,怎可為人理?我所謂的人理,是人在交往中逐漸形成並預設為規則的道理,譬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尊卑貴賤也是人理?難道卑賤之人預設自己為卑賤?”
這老頭好大的膽子,不過我可以滿足他!
“於我有利,便是尊是貴;於我不利,便是卑是賤!
放之於國,也是如此,地位尊崇但於國於民有害,就是賤人;地位卑賤但於國於民有益,就是貴人。史書鐵筆,自古皆然,老先生又何必多問。
至於世俗之尊卑貴賤,多為生活所迫,養家餬口罷了,若能住有屋餐有肉,穿衣戴帽皆體面,也就不存在尊卑貴賤了。
可惜,人自出生那一日起便際遇不同,而人性好貪逸,吃粥的自然羨慕食肉的,走路的自然羨慕坐轎的,這也是人理,不因我不願看到它就不存在了。
只要人還存在,則等級不可避免,然則人要自強自愛,方有可能改變自身境遇。”
李卓吾面帶驚疑,“善惡尊卑在殿下眼中皆以利弊來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