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不止這個數目。

大明的軍田被人給佔了,軍戶制崩潰募兵制代替,原本自籌費用改為朝廷支出,一進一出,朝廷損失翻了幾倍。軍制敗壞,無可挽回。

錢,對朱老七來說不是問題。

兵源,也不是問題。

後勤,以及後續訓練才是關鍵。

軍備工坊要擴大再生產,軍官參謀們要針對北方大平原大山地作戰研究戰法,還要考慮到氣候,地理等等因素,諸多事務難以盡述。

萬曆41年6月底,陸軍總部成立。

萬曆41年7月中,軍官任免,軍隊建制初創。

朱常瀛下了死命令。近衛步兵一團必須於年底之前成軍。二團、三團要在萬曆42年內成軍。

徵兵、訓練、裝備、兵器工坊相關負責人齊聚,軍令狀上簽字落款。誰完不成任務,就捲鋪蓋走人。有嚴重過失,軍法伺候。

但有關近衛騎兵的討論,卻陷入僵局。

瀛州將騎兵分為三大類。胸甲騎兵、龍騎兵、獵騎兵。

胸甲騎兵。上身板甲,板甲厚度要保證50米以外,火銃子彈無法穿透。騎兵身高要求1.67米以上,戰馬肩高要求1.48米以上。配備騎槍一、手銃二、騎兵刀一。

龍騎兵。上身板甲,板甲厚度要確保弓箭無法穿透。騎兵身高要求1.64米以上,戰馬肩高要求1.40米以上。配備騎槍一、手銃二、騎兵刀一。

獵騎兵。無甲,騎兵身高要求1.60米以上,戰馬肩高要求1.40米以上。配備燧發槍一、手銃一、騎兵刀一。

胸甲騎兵也可以理解為重騎兵,具備強大的衝擊力同防禦力,突破敵陣,破壞敵軍隊形。

獵騎兵就是輕騎兵,輕裝上陣,靈活機動,戰後追擊,敵後破壞。

龍騎兵,介於兩者之間,可配合重騎兵破陣,也可伺機追殺殘敵。

三類騎兵配合作戰,才是一個完整的騎兵團。

裝備,根據馬時楠反饋的各類問題,將會做出改進。

兵源,雖然難找,但也不是沒有,可以克服。

戰法,可以探討磨合,一個連隊配備多少重騎、龍騎、輕騎,都是有講究的,而不是一個連隊清一色的某類騎兵。

但戰馬卻嚴重不足。

蒙古馬肩高不超過1.30米,這個身形的戰馬用來做重騎,嚴重不合格,便是作為輕騎,朱常瀛也十分的嫌棄。無論蒙古人駕馭此馬創下了多麼輝煌的戰績,但那是歷史,於今而言已經不適用了。

一個1米8的彪形大漢同1米6的矮大給人的壓迫力是不一樣的。

想法是好的,但哪裡去找這麼多好馬呢?

窘境還不止於此,炮兵營也有同樣的麻煩,沒有合格的挽馬。

東亞馬種太特釀的矮小了,力氣不足體力有限,四匹馬拉一輛六斤火炮,一日也走不過15裡,十斤炮居然要動用八匹馬。

馬拉車,馬匹越多加力越趨向於零,而且馬匹太多也難以駕馭。

炮營急需那種體型粗壯的挽馬,而這種馬天竺沒有,西亞也沒有,只存在於歐羅巴。

歐羅巴之所以不怎麼缺馬,就在於人家用馬耕地而非牛,把馬改良的越發健壯。至於戰馬,別忘了人家的領主騎士多如牛毛,沒有馬,還配稱騎士麼?

簡單來說,人家有養馬的傳統。

至今為止,大靜馬場也不過養有兩千多匹中亞馬,就還有一半是小馬駒。這個進度,三年之後也搞不出一個騎兵團來。

怎麼辦?

騎兵也只能用蒙古馬、濟州馬替代訓練,甚至作戰。但挽馬卻是個大問題,不能不重視。

商量來商量去,朱老七把目光瞄向了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