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未落,身子已經費撞而出。
就此時袁鳳吟一個回身,腳在門檻上只一蹬,身子箭一般射在院裡,身子一縮一展,那劍鐮也一收一戳,以一個斜的角度點出去,就聽“啪”一聲。
再看時鳳吟已立在院中,小鐮逼著一人,那人展著胳膊提著一口單刀。鳳吟的小鐮依然包在麻布裡,只是鐮前弧刃抵著那人咽喉。
逼得那武師昂著脖子不敢動彈。
這不是劍鐮套路,卻又是心意功夫。實際這一手用的是五行崩刀。崩刀出自崩拳,崩拳合乎出手橫拳。
出手橫拳最難練,因為無論箭步過步快三步,都是平地疾蹄之法。在小步之中將感覺合上容易,但在大步之中將勁合上管住卻難,就別說合勁了,根基不夠就出不去這步子。
打人只須方寸,用得最多的是半步進退,而動起刀槍來,就得遠近皆能了。五行刀用得實際還是一套槍架,他不似靈蛇擺尾刀那般崩剪而進,而就是合了槍法的轉環帶環法。
轉環法是花槍,因為有個抽撤攔拿,兩槍一對,勢不改路,一轉一擼就扎進去了。所謂“出手橫拳勢難招”,這一拳裡橫豎都有了。
這個出手橫拳,不是五行橫拳,而是崩拳的前身。崩拳有個轉環崩,就出自這裡,走得是個攔拿扎的中平槍。之所以老譜叫橫拳,就是這拳是直進佔中,而含著攔拿翻犁的勁,且含到極點,甚至不見變化,而這正是固定間架之法,所以心意形意都強調“起橫不見橫”,說得就是這一橫,這一橫在五行崩拳裡,要用五行橫拳去套,反而牽強。
實際這個翻犁之法是形意的核心,任何一動都得有這一橫,就一鑽一劈,架子一出,走得就是這個。甚至站個架子不動,身子裡也都是縱橫的變化,雞腿龍腰一出就有了。
五行刀用刀尖殺敵,就是個槍勁,而用天地刃背開路,還是個槍勁。
形意拳出手如鋼銼,回手如勾杆,這刀一出一回,都含著這一銼一勾。有了這一銼一勾,就控著對方的兵器跟身子了,對方束手無措,只能坐以待斃。
所以崩刀不是傻乎乎的一崩一點越過對方兵器,而正是兩手一合把,銼著對方的兵器往自己身上使,跟形意拳交手感覺憋屈,哪哪都出不來,就是讓這勁欺負的。
所以形意拳欺負人,一動手是讓對方渾身不得勁,而不是偷個控制搗人一下。如果偷個空子搗人一下,跟著孫青銅學螳螂就好了。
而兵器一長就顯出大步的優勢來了。為什麼?拳譜頭裡就交代了,手腳齊到方為真,刀想展得長,步子更得遠,不然玩玩子午鴛鴦鉞就好了,不用費那麼大勁崩刀,小膀小胯的崩不出來,那勁玄了,不光在腕子上。
所以說五行刀是功力刀,走得是大巧若拙,看著大開大合挺傻的,碰上就沒脾氣。
劉奇蘭、郭雲深這兩支有點意思,郭雲深是四下驗證,劉奇蘭是等著上門,這兩家出來的都善崩步之法。這二人是河北形意的代表,可以說對之後的展起了大作用了。郭雲深是難有的集大成者,而且四下奔走,對同門後學悉心指點。拋頭露面的,其中就有後來的單刀李存義,一口單刀,所向披靡。既然含了槍勁,又多了靈便,又能壓住分量,刀還真是恰到好處的兵刃。
李前輩善用崩刀,走得也是這個自躬而縮,前面以分解過了,如何講槍化在骨子裡,就是由遠而縮,最後成就了半步之法。
再後來的尚雲祥前輩,也秉承所長,以半步崩拳聞名。而年少時所成之名,卻正是遠打一丈也是勢,近挪半步也是勢的證據——“鐵腳佛”,躡手躡腳能叫“鐵腳佛”?
這一崩鐮扯出來這麼多東西,書歸正傳。
“吃的是哪家飯?”還是這句。
“當家的!呵呵呵,袁當家,吃得是慶隆袁當家的飯!”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