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以為然對屬下說道:“陝西到這裡幾千裡地,若是捻匪真的知道訊息試圖救援,只會比當下更早趕來。當下乃是青黃不接之時,捻匪自己帶的有糧食,一兩個月後糧食吃光,就到了收穫之時。那時候他們也容易找吃的。想來捻匪打的是這個主意。”

聽了曾國藩的判斷,湘軍眾將都相當同意這個觀點。打仗最關鍵就是得有軍糧,官兵若是吃不飽的話,這仗就不用打了。

湘軍這邊得到了訊息,光復軍同樣得到了訊息。光復軍在太平軍中有直接的情報來源,在捻軍出動的決定下達之前,就有人把這個訊息送給了光復軍。淮河防線的司令雷虎是從廣州那邊得到的這個訊息。

對於這樣的折騰,雷虎忍不住抱怨道:“都督為何還不趕緊到南京?他帶著中央到了南京,我們哪裡還用折騰這幾個來回。就算是有電報,捻軍在河南活動,廣州知道了有什麼用?”

這抱怨很有道理,不過也僅僅是抱怨而已。更何況有了電報之後,一通情報即便是從壽州那邊發到廣州,再從廣州發到淮陰的總指揮部,頂多就是兩天。雷虎其實真正不高興的是在情報分享上,淮河防線司令部的優先度比較低。現在光復軍真正會隨時面對戰爭的前線只有淮河防線。

“雷司令,都督不到南京,想來也有他的想法。我聽說在廣州那邊整頓的很兇。不少部門抓了不少貪贓枉法的。”黨委書記徐開文勸道。

雷虎沒好氣的說道:“貪贓枉法的該抓就抓,該殺就殺。別說廣州那邊殺,我們這裡就會放過麼?”

黨委書記是現在黨委負責制裡面的一把手,軍區司令除了身為軍事主官,也是黨委副書記。所以一支軍隊裡面,書記和主官之間也未必是誰更據有高階別的地位。例如雷虎這樣的老資格,又非常能幹,他在黨委會議裡面的影響力反倒比書記更大。

黨委會議的討論中,大家討論的焦點是滿清能頂住麼。捻軍現在理論上是太平天國的一支,各個部隊的首領都有太平天國的官職。眼下在河南與山東活動的兩支捻軍總兵力接近十萬,太平天國之所以讓捻軍在河南、山東等地自由行動,目的就是攪亂滿清現在掌握的精華地區。如果是十萬光復軍,一次北伐就能完全奪取河南、河北與山東。捻軍即便是戰鬥力不行,也能讓滿清遭到沉重打擊。

“這不是光兵力的事情,滿清能消耗的起麼?”雷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光復軍積累了這麼多年,穩穩成為第一線總指揮官的雷虎已經能夠用經濟的視角看待問題了。戰鬥並不是兩軍對圓,衝鋒號響起幹起來才叫做打仗。為了發動戰鬥,前面要做大量的準備。這些準備得佔全部戰爭90%的比例。徵兵、訓練、編組部隊,籌集糧食,生產武器,偵查,組織部隊行軍,身為司令的雷虎要關心的就是這些。真等到戰爭開打的時候,雷虎能說的只剩下“不要大意,奮勇殺敵”。

這些都是韋澤努力教給光復軍的知識,作為光復軍中開創了不少失敗先例的雷虎,已經能夠理解戰爭。

討論問題的檔次拉高到了戰略高度,這討論就變得更加簡單起來。孫子兵法中講,“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光復軍則採用了量化的制度來貫徹戰略判斷,糧食、兵力、訓練、裝備,把這些資料拿出來之後,交戰雙方整體力量對比就清楚的呈現出來,勝負之分也同樣變得簡單易懂。有樣的戰略基礎,判斷指揮官的能力也有了一整套標準。

所以雷虎每次開會,部隊都有種事情很簡單的感覺。各級政委與指揮官發現,自己要做的事情清清楚楚的擺在眼前,幹得好不好,那就得個人憑本事了。

討論只進行了不到半個消失,黨委書記徐開文就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