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點,經常在外面走動的人們是最能切身感受到的,至少寒風不像是之前那般刺骨了,甚至有的時候陽光熱烈一些,後背上還會出現刺癢的感覺,那是燥熱的要往外滲汗了。

對於這一點,大自然的反應也並不緩慢。

地表之下,已經有生機在萌發,那樹葉已經掉光的枝幹盡頭,似乎也在蠢蠢欲動。

一切都在悄然改變著。

甚至就連那甘河上面的堅冰,也都不那麼堅硬冰冷了。

甘河東岸。

磚窯廠已經初具規模了。

這磚窯廠的構造,也是頗為的有特色。

整個磚窯廠的主體,有些類似於城門外頭的甕城,不過論起高度來比甕城要矮的多。這座磚窯呈現出一種橢圓形,南北長約三十米,東西寬約十米左右,像是一個放大了無數倍的大拇指。高度大約在四米左右,四周修建了一圈兒城牆,這城牆跟地面的角度不是垂直的,而是大約呈現出一個七十度。

跟甕城不同的是,甕城是周圍一圈兒牆體,裡面是空地,而這磚窯,上面則是封住了頂,在屋頂周圍那一圈兒,牆體往上延伸,還形成了一道不到三尺高的低矮女牆。

其實更像是一棟具有甕城外形的大屋。

牆壁上開了不少拱形的門洞,加起來少說也有個十幾二十個,大約都有兩米高,不到一米寬的樣子。

在窯洞中央的部位,則是一座拔起來的煙囪。

按理說,這煙囪應該很高才是,至少也得七八丈才成,但此時,卻只是修了一丈來高,在往上就沒有了。煙囪很粗,而且其規格是從下往上逐漸變細的,越靠下越粗,直徑大約也在一丈上下,因此這未建成的煙囪看上去就像是個矮矮的墩子,頗有些怪異。

之所以這樣,原因很簡單,沒磚了。

董策興建窯廠的時候已經入冬,大地封凍,堅硬如鐵石,根本就沒法子向下挖土,挖不了土,之做不了磚坯,又如何燒磚?

是以窯廠設立到現在也有差不多三個月了,卻是一塊兒磚都沒能燒出來。就連修建窯廠和煙囪的這些磚,也都是張寒千方百計湊出來的,有的是從十里堡拆了那些被遷移到磐石堡的軍戶的房子得來的,有的是拆了一些廢棄的村子或者是火路墩得來的——反正是隻要搞到就成,已經不管別的了。

好湊歹湊,好歹是把這窯廠的架子給搭起來了。

但煙囪建了一丈高的時候,卻是再也搞不到材料了,沒奈何只得暫時這樣。幸好沒了上面的大半截煙囪也不算什麼,現如今窯廠的整體已經基本完工,等到天氣暖和,磚坯能夠製作了之後,就立刻可以投入使用了。

饒是如此,這建造磚窯的建築材料也不完全是磚,還有許多的土坯,甚至為數不少從外面搬來的形狀比較規整的大石。

(筆者老家有一座窯廠,應該不算規模很大的吧,同等級的窯廠整個縣裡還有不少。但那個窯廠的主體,就足有四五十米長,十幾米寬,中間那大煙囪,根據我的記憶,至少也有二十層樓左右的高度,筆直高聳。外菸囪的外面壁上,還固定了不少鐵扶手,是用來攀爬的。窯廠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大灣,我們那兒叫窯灣子,由於都是挖掘機挖的土,所以灣壁非常陡峭,水也很深,聽說淹死過人……)而此時若是進去的話,就會發現,實際上整個磚窯內部,就是中空的。確實就像是一間大屋一樣,不過這件大屋,中間則是一個巨大的立柱。這立柱也是完全由磚砌成的,一般來說,這種立柱有兩種規格,一種是內部中空,外面磚砌也比較稀疏,留有許多的孔洞,另外一種則是完全砌死,但是下面開的有小門兒。

%77%77%77%2e%64%75%30%30%2e%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