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國'赫爾巴特
6。 延遲滿足:剋制是成功的前提
心理學上有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它是指一種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甘願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出來的自制能力。
“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用我們平常的話說就是“忍耐力”: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一次“成長跟蹤實驗”
為了研究控制慾望與成功的關係,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曾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
沃爾特?米切爾選擇了一所幼兒園,並在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將他們帶到了一間空房裡。沃爾特給每個孩子都發了一粒包裝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糖果屬於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再吃,就會得到兩粒同樣的糖果。”說完,他就離開了。
有的孩子抵制不住糖果的誘惑,剝掉糖紙,吃掉了糖果。接著更多的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到最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剋制著自己。40分鐘後,沃爾特回到房間,給那些能剋制自己的孩子分發了獎勵。
沃爾特和他的實驗人員把這個實驗一直繼續下去,他們對接受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數學、語文的成績要比那些沒有延遲滿足的學生平均高出20分;參加工作後,他們也很少在困難面前低頭,總能走出困境並獲得成功。他們能夠更好的應付挫折和壓力,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也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
那些急不可耐、經不起誘惑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他們在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往往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文不值;遇到壓力往往退縮不前,逃避挑戰。
這個實驗很好地表明:控制衝動、延遲滿足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甚至比智商更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事業有成的人,總是能夠把一個個小的慾望累積起來,成為不斷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再看看那些一時衝動犯罪的人,常常是由於不能剋制自己一時的慾望,而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行為。
家教故事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於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在後院的圍籬上釘一根釘子。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釘子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髮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覆成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這位父親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動的“自我剋制課”。
父母的錯誤
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愛。許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無論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要求,父母馬上就設法予以滿足。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表現出欲求過分。欲求過分有兩層含義:一是欲求的物件過分。例如,剛買過一個書包,還想再買一個;剛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