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子:“玩得怎麼樣?夏令營過的開心嗎?”
兒子說:“挺開心的,可就是衣服帶得不夠,凍得夠嗆。真沒想到山裡面這麼冷!我還忘了帶手電,想跟別人借可是別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點出麻煩。”
媽媽說:“是嗎?這可以說是個教訓呀,以後如果再有這樣的活動你應該知道怎麼辦了吧?”
兒子說:“以後我再出去活動就要像爸爸一樣先列一個清單,好好想想,再問問別人,到底需要什麼東西,要準備充分一些才對。”
35。 超限效應:嘮叨容易使孩子膩煩
一個人的話無論如何動聽和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個不停,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滿似的,再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煩。
認識“超限效應”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媽媽三番五次地對孩子說“你要將你的屋子收拾乾淨”,可孩子將媽媽的話當做耳旁風,屋子雜亂依舊;一個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該戒菸了”,可丈夫依然“惡習”不改,照樣“吞雲吐霧”;一個銷售人員一遍又一遍地宣傳自己的產品,強迫式的導購,會讓顧客感到不愉快和反感,最後反而不會購買產品……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由於人的這個特徵,在受到外界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的情況下,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會引起人們心理極不耐煩或產生逆反情緒。心理學上將這一現象稱作“超限效應”。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8)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例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健康過分擔心,如天氣冷了怕感冒,天氣熱了怕出汗。孩子要上學,外面颳風了,父母就反覆勸誡孩子要多穿衣服,早起時說,吃早飯時又說,孩子出門時還說。這讓孩子覺得很口羅唆。實際上父母過分的叮嚀,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因為過於“嘮叨”而容易使孩子產生“超限效應”,感到膩煩而聽不進去,或者聽得太多感到麻木。
還有一些父母,喜歡對孩子進行過多的大而空的說教。孩子即使認為父母的話在理,也由於在短時間內遭遇“集中轟炸”,而感到難以承受。這也是許多青少年愛“頂牛”的原因。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在,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應注意“度”。如果“過度”,會產生“越限效應”,如果“不及”,又達不到既定的目的。掌握好“火候”、“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小故事
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就準備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出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批評應該適度
父母批評孩子一定要注意度。一旦受到批評,孩子總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如果父母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轉變為不耐煩,最後反感至極,甚至出現“我偏要這樣做”的反抗心理。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