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他,沒有理由不去全心愛護並竭力教育他,使之成為棟樑之材。

教育孩子要從自己開始,羅曼?羅蘭說過:“要把陽光撒到別人心裡,自己心裡得有陽光。”父母要從內心接受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傾注全部的愛去澆灌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以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並時時警惕他們在道德品行上可能出現的偏差。

世界著名的瑞吉歐學前教育系統的創始人馬拉古茲認為,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孩子們的每種聲音、每個動作,乃至不同的手勢都代表著不同種類的語言。只有讓孩子充分張揚自己的*“語言體系”,才能煥發孩子的內在智慧和各種潛能。而對父母來說,也只有透過全方位感受孩子的各種資訊才能深入孩子的心靈。

威廉?哥德法勃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真愛法則”要求父母要用溫暖的愛撫慰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一百個世界。父母要給嬌弱的孩子以摟抱和親吻,使他感到父母的溫暖;給活潑開朗的孩子鼓勵和幫助,讓他體驗父母的親切;給膽小的孩子留下無拘無束的空間,使他感到快樂自由……

愛孩子是一門學問。父母給予孩子的應該是真愛。這種真愛,是以關懷為起點,以理解為基礎,以尊重信任為核心,以嚴格要求為原則的愛,這才是父母給予的真正的愛。這樣的愛能使孩子感受到無限的溫暖,成為他積極上進、健康成長的力量。

小故事

25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並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做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這些男孩毫無出頭的機會”。

25年後,另一位教授發現了這份研究,他叫學生做後續調查,看昔日這些男孩今天是何狀況。結果根據調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這位教授在驚訝之餘,決定深入調查此事。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慶幸的是,這位老師仍健在,雖然年邁,但還是耳聰目明,教授找到她後,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

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麼,我愛這些孩子。”

錯誤的愛

很多父母在有意無意之間都誤解或錯用了愛,例如,有一些父母,把“嚴是愛”理解為對子女獨斷權威式的教育,他們不顧及子女的感受,採取高壓政策,家庭氣氛比較壓抑,壓制兒童自由思維,使孩子唯唯諾諾。顯然,這不是“真愛”。

也有些父母對孩子只是愛而不教,缺乏要求,缺少理智,過分寵愛。這些父母疼愛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孩子要買東西就趕忙給他錢。父母的這種做法也不是愛,這隻能是滿足他一時的物質享受而已!真正的愛應該是去關懷他、幫助他、引導他,讓他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些不是金錢所能替代得了的!哲學家盧梭說過:“不要對孩子百依百順,那樣會使孩子成為不幸的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13)

愛一旦超過正常限度,就成了“溺愛”。溺愛的害處很大,會使孩子身心發展產生嚴重缺陷,給孩子情感、意志、品德、性格方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消極影響。嬌子如殺子,溺愛放縱子女往往導致悲劇。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呵護和關愛,但愛孩子並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