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賞識,被學校聘為助教。當他滿懷喜悅去見母親的時候,母親已身染重病,奄奄一息了。在彌留之際,她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塞曼,嘴唇在艱難地顫動著“掙扎,再——掙——扎!”留下這句遺言後溘然長逝。

“掙扎,再掙扎!”塞曼把母親的話銘刻在心。他將嵌有母親遺像的金制小鏡框一直掛在胸前。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他便凝視著母親的遺像,回想母親的諄諄教誨,以增加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

塞曼在科學的道路上掙扎,再掙扎!終於攀上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峰,1902年塞曼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警惕受挫折後的“投射效應”

從一個人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磨礪意志,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知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但是,有些孩子在遭遇挫折後,不進行自我檢討,而把挫折引起的內心不安,自己不願意承認的某些行為、慾念、態度等排除於自身之外,轉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圍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支,這種心理現象稱之為“投射效應”,也叫推諉作用。

第五章 鼓勵孩子的競爭意識(15)

例如,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下降後,責怪班風不好,教師教學水平低下;到了學校發現沒有戴紅領巾,責怪母親早晨沒有把紅領巾放在書包裡;上課遲到受到老師批評,埋怨父母沒有及時喚醒起床;演唱比賽名落孫山,抱怨音響效果差,評判人員不懂藝術欣賞;與父母有隔閡,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代溝”,是父母“思想僵化”、不懂得理解年輕人,等等。

如果孩子具有投射心理,很可能在受挫很長一段時間裡,藉助“投射”作用來回避正確地自我評價問題,他沒有意識到或者根本否認自己的缺點、問題,而是將所有的問題都歸之於他人或其他客觀原因,以此來掩飾內心的不安,有時甚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種“投射”心理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衛手段,助長了孩子推卸責任的不良品質,嚴重地影響了人際關係。一旦發現孩子產生“投射”心理現象,父母理當義無反顧地予以教育引導。

當孩子受到挫折後,父母不僅要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主客觀原因,而且要教育孩子多從主觀上想問題、找原因,並勇敢地承擔責任,這是克服產生“投射效應”的根本之點。孩子受到挫折,不管大小,父母都要妥善處理,不能忽視。父母一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挫折是難免的,每個人都會遇到;同時,父母要幫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讓孩子明白錯在哪裡、錯的原因,該如何改進;此外,適當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改變環境等,也是比較有效的辦法。

總之,在孩子遇到挫折後,父母要鼓勵和安慰孩子,幫助孩子樹立戰勝挫折的信心,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全面客觀地分析挫折,不推諉自己的責任,承擔當一切可能發生的風險,這既是智者的睿智、勇者的大度,又是自信的表現。

家教故事

有一對農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對兒子寵愛有加。在蜜罐中成長的兒子養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連走路也走不好,時常跌進水田裡,很是讓望子成龍的父母焦心。

兒子7歲那年上了小學。頑皮的他走路喜歡東張西望,不是弄溼了鞋子,就是弄髒了褲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飯。

一天,孩子的父親帶一把鍬去兒子上學必經的田埂上,在上面斷斷續續地挖了十幾道缺口,然後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橋,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透過。那天放學,兒子走在田埂上,看到面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