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農民,更多的在變成無業遊民。《土地法大綱》的實施,猶如雪中送炭,不僅獲得廣大貧困農民的擁護和歡迎,也使那些飽受大豪門欺壓的中小地主出了口惡氣。
既然是鬥爭,那就是殘酷的,甚至有擴大化的嫌疑。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對一些罪惡並不是很大的地主採取的過激行為,集會上,只要有人帶頭一喊個打,土臺子上的地主就會被暴打,痛揍,甚至出了人命。
林海豐開始教育各級指導官員,不要去慫恿鬥爭的擴大化,又給各級政府和農協提出要求,不要把鬥爭擴大化。可是,對於陸續發生的這種傾向,他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能怪誰呢?幾千年來,臉朝黃土背朝天,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從沒有被當做人看待的貧苦農民,終於有了說話的權力,怎麼會不有所發洩呢?“農民兄弟剛剛有了些覺悟,手段激烈點兒難免。呵呵,大家要正確引導。”幾天來,這話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沒有人知道他心裡真正想的是什麼,因為,沒有人有他的那種對社會的認識。林海豐一直抱定的是一個信念,對待階級敵人,就要象秋風掃落葉一樣的殘酷無情,不給他們任何反攻倒算的機會。甚至連浩然在《豔陽天》中寫的馬小辮之類的人物,都不應該留下。該狠的時候就應當狠,農民們自發、自願的行為,誰能多說些什麼?總比以後再搞什麼專門的清理更好些。至於統一戰線嘛,此一時彼一時的事情。
只有坐守在嘉定和寶山城裡的清軍官兵,卻知道根本不會有人忘記他們。隨著土地改革的進行,一批又一批的貧苦百姓加入到對城池圍困的行列中,尤其是嘉定和寶山附近的百姓們,更是熱情高漲。他們可不希望清軍再在這裡賴下去了,他們現在深知,只有打跑了這些敗類,才能象其它地方一樣,分到自己應有的那份田地,才能夠過上安靜的生活。
兩座城池裡的官兵,象是被一根巨大的鎖鏈套在了脖子上,而且越勒越緊。
黃再興現在不僅要承擔東征軍總部的日常工作,還要負責嘉定、寶山前線的全盤指揮、協調。如果不是後勤部部長吉文元到了上海,怕是他肩上的擔子更多。
二十幾天一晃就過去了,近十萬的天軍和四鄉的農軍,還有自發趕來的百姓,早已把兩座城池圍了個水洩不通。在巨大的政治攻勢和心理壓力下,使得兩城中的清軍開始有不少陸續地逃出城外,向天軍投降。
根據各方面掌握的情報,兩個城池中,目前真正能夠作戰的清軍,滿打滿算已經不足六千,而且糧彈日漸不足,士氣低落。反觀天軍方面,經過就地的休整,不僅人強馬壯,而且士氣高昂。黃再興早就有了一鼓作氣拿下這兩座漂泊在天朝土地上的孤島的決心,也好給上海地區的發展製造一個安定的周遍環境。誰料,幾番詢問,安王殿下的回覆竟然都是不急,等等再說。
黃再興茫然了。
他不明白,面對當初那麼強大的對手,安王敢採用引誘、割裂、大膽迂迴包抄,直至奔襲租界,一舉拿下敵人的首腦機關等兇悍的戰術,如今佔據了這麼大的優勢,怎麼殿下反倒和緩下來了?
更何況,杭州方向,林鳳祥儘管取得了西湖水戰的勝利,並重創滿洲八旗兵,但由於天軍只是由北到南對杭州形成的是半壁包圍,清軍各處的援軍得以陸續湧進城內。攻堅顯然對天軍不利,為此,林鳳祥已經轉入防禦,如果沒有更多生力軍的增援,很難儘快地拿下杭州。
經過和曾水源、李咸池等前線指揮官的會商,黃再興決定再次請求安王,儘快發起對嘉定、寶山的總攻。
林海豐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