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五年規劃,都是按照淶源時的情形設計。
那時這些專家們都沒有想象得到,僅僅一年內,宋哲武和他的第四路軍在人力、財力、裝置、設施,工業生產能力,以及控制的自然資源等所有可能影響科研程序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比如說,至少包括巴玉藻、郭文淵、王連章、李明華、鄭大章等人在內,就絕沒有一個人在當時可以想象得出,當初幾十人的研究院,現在僅留學有成的科研人員就猛增至數百人,許多學科的科研力量已經成為國內最強,各科研院所的負責人們,現在已經不再滿足於先前制定的那些規劃了。
因此,去年底之前,各研究院所的五年規劃,都重新進行了修訂充實。
提高科技實力,加快建立自己強大的國防工業體系,這是宋哲武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不過,宋哲武並沒有因為有了諸多的有利因素而忘乎所以,更沒有被眾多人才們的到來衝昏了頭,還是保持著十分清醒的頭腦。
他深知,雖然有他這個穿越者的指導引領,可強大的科研力量和國防工業生產能力的形成,還是要靠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的。
當然,宋哲武也絕不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發展他的科研力量和科學技術的,不很好地利用他前世掌握的科學知識和他所知道的各學科正確的發展方向這一巨大優勢,那才是傻子呢。
宋哲武在發展他的科研力量和工業建設中,採取的是積蓄力量、培養人才、正確推進、重點引導、小步快跑的方針。
現在,他的科研力量雖然同西方國家相比仍然還是十分弱小,可是也具備了一定的規模,要加快他的科研人員的科研水平和提高培養人才的速度,最好的辦法就是以一批重點專案研究為目標,在研究發展中使他的科研力量不斷壯大,甚至還可能實現科研能力的小幅跳躍式發展。
這一做法,在宋哲武前世的記憶裡,可是很成功的。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國開展登月計劃,八十年代開展的“星球大戰計劃“的研究,都極大地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水平的大發展,使美國的技術水平一直把世界各國落在後面。
宋哲武就是想要透過研發一批自己急需的重點尖端的專案,來帶動他的科研力量加速發展。
雖然量變最終會導致質變,可是一定程度和範圍的質變也反過來會催生量變出現快速增長。宋哲武相信,透過這樣的科研專案,一定會讓他的科研隊伍快速的成長起來。
而各個學科最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最先進的科研專案,只有宋哲武是最清楚的,這些高精尖的科研專案是必須要宋哲武去啟發和下達的。如果還要這些專家學者們自己去逐漸摸索,那可是要耽誤許多時間的,而且也絕對是浪費了宋哲武穿越的經歷。
巴玉藻、王助、王孝豐、曾貽經等人幹勁很高,以他們從馬尾帶來的工程技術人員為骨幹組成的航空研究院,已經按照計劃同時開展了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偵察機、和運輸機的研製工作。
宋哲武認為,巴玉藻等人雖然熱情高漲,可是他們把力量分得有些過散,不利於重點突破,儘快拿出高水平的飛機。
雖然新型偵察機和強擊機的研製進展很快,可是因為力量不足,其它幾個機種的研製就不是很樂觀了。
宋哲武在和巴玉藻、王助、王孝豐、曾貽經等人商議後,這幾人也認識到他們有些急於求成了,沒有充分考慮到航空研究院的實際能力。最後決定,先研製戰鬥機、強擊機和偵察機,待這三個機種研製成功後,再開展難度更大一些的運輸機和轟炸機等機種的研發。
宋哲武對戰鬥機、強擊機和偵察機這三個機種的研製要求是:高、快、靈、遠、強。
具體說就是它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