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是有著一些瞭解,而且對於達芬奇也向來都是很尊敬和喜愛,於是在提起這幅畫作之後,蕭兵也隨之開始侃侃而談了起來:“首先我來說一下這幅畫的畫面的來源吧。《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鬱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老梅森點了點頭說道:“你對《最後的晚餐》的傳說了解的很透徹,不過這和畫作沒什麼關係。”
蕭兵笑道:“我覺得不是,梅森老先生請聽我說,你瞭解任何一幅畫之前,都必須要先了解這幅畫表達的是什麼,這幅畫的意境,這幅畫裡面的內容所講述的故事或者是畫家本身想要表達的故事,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深入去了解一幅畫,這才是欣賞畫作,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去看畫。”
老梅森聽了蕭兵的話之後,漸漸的,眼睛裡面的冰冷開始消散了不少,整個人變得平靜了起來,微微點頭,說道:“不錯,是這麼個道理,年紀輕輕竟然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你對於《最後的晚餐》究竟能夠領悟多少,僅僅從你的這種覺悟來看,起碼就比羅伯特更有資格在這個美術館裡面欣賞畫作了。”
蕭兵好奇的看了一眼羅伯特,看起來老梅森對羅伯特是很不喜歡啊,羅伯特因此也是一臉的尷尬。
蕭兵微笑著說道:“那我說完了《最後的晚餐》的歷史,我接下來再聊一聊這幅畫的本身吧。”
“好,你說吧,我聽一聽你的見解。”
蕭兵微笑道:“看的出來,老先生應該是對畫作方面有著很深的見解的前輩了,那晚輩可能是班門弄斧,不過沒有關係,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老先生可以指教。”
嗯,這個年輕人不錯,態度謙虛,看起來剛才我倒是有一點錯怪他了。
老梅森對於蕭兵的感覺已經越來越好,甚至有了那麼幾分讚賞。
“《最後的晚餐》寬420厘米,長910厘米。達芬奇不僅在繪畫技藝上力求創新,在畫面的佈局上也別具新意。一直以來,畫面佈局都是耶穌弟子們坐成一排,耶穌獨坐一端。達芬奇卻讓十二門徒分坐於耶穌兩邊,耶穌孤寂地坐在中間,他的臉被身後明亮的窗戶映照,顯得莊嚴肅穆。”
老梅森微微點頭,面容和善,微笑著道:“沒錯,你觀察的很仔細。”
蕭兵繼續一臉自信的侃侃而談道:“這幅畫背景強烈的對比讓人們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耶穌身上。耶穌旁邊那些躁動的弟子們,每個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亂的猶大,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
“在各種版本《最後的晚餐》中,猶大一般是獨自坐在其他人的對面;或正準備去接基督蘸了湯的麵包;猶大一般是有鬍鬚黑髮,面貌奸詐;他經常手拿錢袋,暗示那就是他出賣基督所得的三十枚銀幣;如果使徒們頭上都有光環,猶大的光環可能是黑的或沒有光環。”
“而達芬奇的這幅作品裡面的耶穌是最好辨認的,他就在畫面人群中心。有關猶大的身份揭示,達芬奇沒有使用任何道具;他伸出去的手並不突兀,看起來更像是緊張;他也沒有分離出人群,他就混在其他清白的使徒之中。可你若是耐心下來仔細看,還是能從猶大古怪的姿勢和其他的蛛絲馬跡認出他來。相比前人們略顯笨拙的表現方式,高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