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京的孫科、李宗仁、劉廬隱、程潛、張發奎、陳友仁等國民黨中央執委電:“……政府此時應該下定抵抗之決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速立決斷,調集軍隊,增援上海。”

孫科、李宗仁等還提出抗戰四項主張:“一、決定徹底抵抗政策,毋再遊移,即宣示國人全力禦侮;二、萃陸海空軍力量固守上海,予十九路軍以充分援助;三、即令北方各軍乘機向敵反攻,收復失地;四、非日兵全部撤回,不即交涉,上海問題當與東三省問題同時解決。”

在香港的粵系領袖、中央常委胡漢民也提出和孫科、李宗仁等人相似的關於時局的四項主張:“一、對滬戰為確實之應援,務將暴日逐出上海;二、撤銷解散各地義勇軍命令,切實組織民眾成為抗日之中堅;三、迅速檄調以抗日為主義之勁旅,收復東北失地;四、嚴整沿海各省戰守之備,真實謀長期抵抗。外交,至少限度,亦當確認東北與滬案為整個問題,務求整個解決,在日本未退出上海前,無交涉可言。”

北方邊防總司令宋哲武、晉綏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山東省主席韓復渠、第四軍團總指揮蔣鼎文、鄂豫陝邊區清鄉督辦徐源泉、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第四十一軍軍長孫殿英、第四路軍總指揮何健、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第四軍軍長張發奎、第一軍軍長餘漢謀、第二十路軍總指揮張鍅,還有中央執委唐紹儀、鄧澤如、陳濟棠、白崇禧等1;。甚至還有正在江西“剿共”的江西綏署主任朱紹良領銜在南昌的30多名中央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請纓禦侮。

此外,民間知名人士的促戰電也不少,比如朱慶瀾、杜月笙等人。

這個朱慶瀾可不簡單。朱慶瀾字紫橋,紹興人。

清宣統元年即1909年,趙爾巽調四川總督,朱慶瀾隨之入川,任四川巡警道,第三十三混成協協統,旋升陸軍第十七鎮統制,特給陸軍副都統銜與程潛等編練新軍。武昌起義,響應革命,宣佈**,被推為四川大漢軍政府副都督。

民國元年,任黑龍江督署參謀長,1912年,被袁世凱聘任為臨時總統軍事顧問。1913年10月後改任護軍使兼署民政長、巡按使、黑龍江省將軍。

民國5年,受段祺瑞任命出任廣東省主席。7月,兼任廣東新軍司令。張勳復辟,朱慶瀾首先通電聲討,響應孫中山“護法”主張,電請孫中山來粵主持大計,並從省主席警衛軍中撥出二十營改編為孫中山護法軍。

段祺瑞對此大為不滿,調朱慶瀾改任廣西。

民國11年,應張作霖之邀,重返東北,任東北特區行政長官兼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任內積極維護國家主權,將鐵路沿線俄國人所佔100多萬畝土地全部收回。

民國14年辭職回滬。此後長期從事慈善救濟與抗日救亡事業,先後任華北慈善聯合會會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長等職,為賑災奔走呼號,不辭勞瘁。

“九?一八”事變後,又積極聯絡各界人士,組織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後援會,自任會長,積極募款支援東北義勇軍。此次日軍進攻閘北,又向國內外募捐,為十九路軍組織宣傳、醫療、運輸等工作。

在當內外資歷極高、名氣極大1;。

這次他與黃炎培等,致電蔣介石,為孤守上海的第19路軍呼叫後援。

朱慶瀾電文如下:

“滬戰日軍大敗,萬眾歡騰,惟聞日本援軍行將抵滬,我軍亟待增援……”

杜月笙在積極支前的同時,對國民政府尚無援軍馳援的狀況非常不安。作為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理事,與會長史量才、副會長王曉籟和理事虞洽卿、張嘯林、劉鴻生等,以該會及個人的名義,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蔣介石、汪精衛發出一份措辭十分急迫的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