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每人二百斤紅薯幹,一百斤玉米,二十斤小麥,五斤大豆的分配比例,小孩每人一百斤紅薯幹,五十斤玉米,十五斤小麥,三斤大豆的分配比例,統共分給潘陽他們一千二百斤紅薯幹,六百斤玉米,將近一百二斤小麥,還有三十多斤大豆。
想一次性搬回去那是不可能的事,公社也是考慮到不好搬運這點,這一天可以把公社裡的幾頭老驢拉出來排隊使用,潘陽他們排在後頭,等全部拉運回家已經天已經快黑了。
突然間多了這麼些糧食,老潘家原本就不大的地方顯得更加擁擠,好在他們有地窖,張學蘭早早的把地窖收拾了出來,怕地窖回潮,潘陽張羅潘士堯搭把手,在地窖下面鋪了層破雨布,然後再用破草蓆圍成糧倉,紅薯幹、玉米分別倒進去。
至於小麥,統共就分了一百多斤,潘陽直接裝在了蛇皮袋裡,沒放在地窖,而是擱在了西頭間裡。
☆、第19章 想法子佔便宜
有了新的糧食入地窖,老潘家一下子‘富足’了起來。張學蘭平時過得節省,地窖裡還剩有去年的紅薯幹、玉米,紅薯幹約莫剩了五十來斤,玉米還有十來斤。如今有了新糧,張學蘭讓潘陽把舊糧食拎上來。
他們村有過年前兩天蒸大饅頭的習俗,每家每戶在臘月二十七或二十八那天和麵蒸大饅頭,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幾大鍋才行,張學蘭準備把舊糧食拿去磨成麵粉,用來蒸大饅頭。
說起磨麵粉,就得提起石磨,石磨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的東西,他們村除了公社裡有之外,村西潘老五家也有個大石磨。
公社的石磨是大家共有的,磨面不需要給‘底面’,但是潘老五家的石磨屬於他個人所有,村裡但凡去潘老五家磨面的,少不得要給潘老五家一瓢麵粉作為報酬。
這個時代麵粉金貴的緊,為了節省一瓢面,大家寧願擁到公社裡磨面,也不願去潘老五家。
如今又是年關,去公社磨面的不用想也知道會排老長的隊伍,張學蘭想了想,還是讓潘陽去潘老五家磨面,潘老五跟她男人關係好,指定不會要她家給報酬。
潘老五家有一子一女,他家兩個孩子都出息,在城裡上班,潘老五老兩口享孩子福,家裡吃的用的穿的全是孩子回來孝敬的,老兩口生活過的好,為人也和善,潘陽對潘老五兩口子印象還停留在笑起來眯眼,咧著嘴露出光禿禿的牙床。
潘陽點踩得好,她到潘老五家時,上一家磨面剛磨好,公社借來的老驢還沒送回去,潘陽正好接著用。
外頭天氣好,潘老五靠坐在家門口抽大煙袋,潘五嬸在壓井旁搓衣裳。
上一家磨完面,從尼龍袋裡舀了一瓢面給潘老五,潘老五作勢推辭了兩下便收了下來,進廚房倒進自家麵缸裡。
按輩分,潘陽得喊潘老五一聲‘五叔’。
潘陽跟潘老五閒聊道,“五叔,今年你家大哥大姐沒回來過年啊。”
潘老五笑道,“他們今年都忙,前兩天回來給我和你五嬸買了年貨,昨天都趕回城裡去啦,說等明年再回來過年。”
潘陽把紅薯幹放進石磨孔裡,甩鞭子抽老驢,老驢慢慢走起來帶動石磨,轉了幾圈後紅薯麵粉開始出來,潘陽帶了尼龍袋,尼龍袋套在簸箕上,放在地上接著。
潘陽頭一次趕老驢磨面,如果不是有前一個人做過示範,她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弄,如今看了之後也是在摸索,一會忙著趕老驢,一會忙著塞紅薯幹進石磨。
潘老五見潘陽手忙腳亂,惹得他哈哈大笑,起身來潘陽身邊,拿過潘陽手裡的鞭子,揮鞭幫著她趕老驢。
潘老五平時就在公社裡養老驢,對付老驢很有一手,他閒適的揮動鞭子,對潘陽道,“兆科,等會兒磨完面先別走,我泡了黃豆,順便幫我和你五嬸磨點豆漿,磨好了你帶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