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反正怎樣說都有道理。好啦,言歸正傳,您說到現在都還沒有說出急召我來的原由。”

丹楓就繼續述說他回朝面聖的經過。

丹楓回朝的第三件事就是向分管軍事和商業的左丞相稟報了關於農具奇缺,建議國家將除了兵器外的鐵資源下放,以增加農具數量和質量,來提高農業生產力。

鐵資源在當朝來說,可是個極度敏感的話題。只因現今朝政不穩,朝中又分為對立的兩派,而當時奇缺的鐵資源,由於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商業、生產上,都有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鐵資源成了兩派爭奪的重要物件。

丹楓這個提議牽涉到了兩派的切身利益,左丞相哪敢定奪?他就在第二天早上上朝時,把丹楓的提議,面稟了執政的太子。

丹楓的這個提議,可是捅了馬蜂窩,給自己帶來了大麻煩。

第191章商討對策

忠王主管工商業,當朝軍械剩餘的鐵資源就控制在忠王的手上。

鐵資源在當代,可是極端賺錢的東西呀,忠王哪肯放下手中的寶貝。左丞相才面稟完畢,忠王就打眼色讓親信發難了。

戶部和工部都屬忠王直管,這兩部的侍郞也都是忠王的嫡系親信,在忠王的示意下,馬上出言發難。

於是,一場明爭暗鬥、唇槍舌劍就在皇宮大殿上展開了。

戶部和工部侍郞千方百計闡明鐵資源下放的弊端,而丹楓和周學士則想方設法證明鐵資源下放的好處。一時,大殿中你來我往,公說公理,婆說婆理,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執政的太子為難了,他何嘗不知道這是保皇派和皇爺派系之間的利益之爭,他也知道這事中的利與弊。但卻苦於自己資歷太淺、羽翼未豐,父皇又病臥在床,不能有所作為。最後,他只好以事情重大,容後再議,來停止這場爭端。

忠王一方卻並未因此甘休,他們見丹楓竟敢向他們的利益著手,就聯合向丹楓發難,說他到湖廣任職有一年多了,卻沒有做出一點成績,有負聖恩。

幸好,左、右丞相都是保皇派,而且他們也清楚丹楓和湖廣地區的現狀,就忙替丹楓解釋、開脫,說他已找到改革方法,準備開始改革試點,並把丹楓的合作、互助生產模式的提議呈上。

保皇派和皇爺派系之間,又一次在皇宮大殿展開劇烈爭辯。

近期早朝,諸如此類的爭端多不勝數。凡是牽涉到忠王利益的,都要爭執一番。而且,忠王又心懷天下,所以,哪樣能不牽涉到忠王的利益呢?就像現在的爭端,還不是忠王為了派自己的人來控制湖廣地區而引發?

太子雖然心知肚明,卻苦於無力裁決。他心中清楚,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忠王的陰謀得逞,但現在又還不是公開開罪忠王的時機。太子正不知應如何調解這事。

就在太子左右為難之機,左丞相急中生智,提議組建一個考察團,去考察了丹楓的業績後,再行定奪。因為左丞相瞭解丹楓的為人和本事,也清楚太子現在的處境,所以提出了這個既公正,又能緩解雙方衝突的建議。

左丞相的提議,很快得到了雙方的認同。旋即,雙方又為考察團的人選大戰一場,最後還是由太子和忠王共同敲定了,讓鐵面無私而又不是兩派的人的吏部侍郞李侍郞帶隊,團員則是兩派各有兩人,才平息了這場爭端。

丹楓告訴雷曉飛,如無意外的話,李侍郞帶隊的考察團這兩天就要到達穗城,所以丹楓才急著召雷曉飛來,商量對策。

聽完了丹楓的述說後,雷曉飛不禁心中感慨萬千:魯迅先生不是曾說過,“中國是搬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嗎?歷史唯物主義早就告訴了人們,落後勢力從來不甘心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們一定會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計地阻礙新生事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