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為了減少工作量和人力、物耗,雷曉飛就採取了從番山墟運來三分之一,沿途徵收三分之一,上島後自己解決三分之一的方法。來解決這七萬人的吃喝問題。
其中上島後自己解決的三分之一那部分,雷曉飛就親自出馬去抓。他組織新移民,在先開荒的田上,種植一部分短收成期的農作物,儘量解決一部分口糧;同時,他還加大海上撈捕作業的力度,用魚產來補充糧食的不足,然後再組織部分人上山打獵、採山貨,發豆芽、芽採等快速高產的菜類等等,用盡千方百計來解決餬口問題。
而且,雷曉飛還以身作則,眾人吃什麼,他就吃什麼,一點也沒有這片土地最高官的特殊。
捱過了兩個多月的艱苦日子之後,現在,眼看先前種下的番薯、玉米等等的農作物已經成了氣候,這糧食的問題很快就能全面解決。
安置好了這班新移民後,雷曉飛他們就向海島的深處推進,隨著雷曉飛那“以點帶線,以線成面”策略的展開,天南島那組建行政機制的工作,已經從天南島的北面,一路向中部推進。
行政機制的建立,有效地組織起了當地居民的生產,加上了雷曉飛那合理的“合作互助”生產模式,讓成立行政機制的地區,已經嚐到了甜頭,各地的開荒種植面積,直線上升。
天南島這是開荒種植的改革方針,還是雷曉飛在上天南島之前,苦思之下,從史記對海南島的一段記載中得到的啟發。那是對明初時的海南島的記載:“所以不立州縣屯所者,蓋其時黎民鮮少,山嵐瘴氣猶未消滅故也。方今生齒眾多,土地墾開,山嵐瘴氣已消滅八九分”。
既然有了成功的例子借鑑,雷曉飛哪能不利用?他就定下了對天南島的改革方針:以農為本,開荒為主。
還有一個原因支撐雷曉飛這個開荒的方針,就是由於天南島那熱帶地理位置的光、熱、水等條件優越,生物生長繁殖速率較溫帶和亞熱帶為優,農田終年可以種植,不少作物年可以收穫2至3次。所以,雷曉飛認為,只要有足夠的農田種植,他的改革就成功了大半。
雷曉飛把他們這一行人兵分兩路,由文武為領頭帶一路,帶著洪彪、石頭和“文華閣”的能工巧匠、特務連的人,充當先鋒,與雷曉飛從成立行政機制的地區,挑選出來的一批幹部,向天南島的中部、南部挺進,他們的任務是負責在途經的地方成立行政機制,並把雷曉飛的先進生產模式、先進生產技術傳授下去。
而雷曉飛他們剩下的這班人,則到已經改革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指導當地的人種植經濟作物,並傳授當地的各種作物的種植知識和設定種植比例。
雷曉飛從前世的資料中得知,這個天南島還真是個種植的好地方,大華南方的作物這裡基本全部能夠種植,比如水稻、旱稻、小麥、番薯、木薯、芋頭、玉米、高粱、粟、豆等等,他就是要在指導當地擴大種植之餘,調整當地的種植結構,來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同時,雷曉飛還準備在這裡大量種植耐貯存的作物、水果,待收成之後再銷往到大陸的那邊去。如甘蔗、麻類、花生、芝麻、椰子、檳榔、菠蘿、荔枝、龍眼、胡椒、茶等等。
雖然,以當代的交通條件,要把這些新鮮的作物、水果銷往遠處,肯定會相當困難,但如果能鋪設好了銷售的線路、網路,用不停歇的接力運送模式,第一時間把這些收成運往大陸銷售,那也並非不可能的事。不是有詩為證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古人不也這樣用速度來保證水果的新鮮?
而對於一些不耐貯存的水果,雷曉飛又用出了他在巴蜀的白雲寨用過的那一套,就是製作涼果、蜜餞。不同的是,這裡的製作以涼果為主,因為,南方的人喜歡吃涼果多於蜜餞。
至於一些在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