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綠套綠、黃套黃,於淺深中分先後,故有實四五彩而亦稱素三彩者。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
而褚老箱子裡的正是墨地素三彩百鳥朝鳳觀音樽,為素三彩中不可多得的器之精品。
褚老小心翼翼地用手在素三彩瓶上摩挲,惋惜地道:“只可惜,素三彩雖好,可它畢竟是祭祀用品,犯忌諱,所以,官窯是不會生產這種器物,一般是由監造組織技藝高超的工匠單獨建民窯燒製。”
劉宇浩嘆息一聲,點點頭,道:“這也就註定那些一味追求所謂官窯精品的專家學者根本不重視,而收藏者不明就裡,跟在後麵人雲亦云,實則一大憾事。”
康熙墨地素三彩在國內非常少見這是事實,造成這種原因有三。
其一是康熙到現今的三百餘年之間,這其中的天災**,戰爭頻繁;再加之外國人強取豪奪,高價搜求,時到今日,康窯墨地素三彩也就成為陶海遺珍、民族瑰寶了。
其二是清世宗雍正即位時,為了懲治他眼中的“諸王朋黨”、“朝廷朋黨”整肅貪汙,厲行儉約,無一人敢於大操大辦喪事了。
從那時開始,這種墨地素三彩名品也就從此絕燒了。
其三是因為思想觀念的限制,喪器自古都是被人視作一種忌諱,視為不吉祥之物,故而不可能大量燒製,理所當然的也不會被人收藏。
因而,需要用到素三彩時,王侯閥閱之家為了相互攀比,不惜重金提供畫本、畫師、彩料等等,務求產品出類拔萃,其品質甚至高出官窯之上,以達到死者風光,生者榮耀的目的。
故而生產就有其侷限,產品極少,墨地的皇家專用精品更是難得一見。
“小子,現在是考校你功夫的時候了。”
榮老眼睛盯著劉宇浩,目光炯炯有神,喝了一口茶,直言不諱道:“我和老褚有些懷疑這素三彩的真偽,才特意準備帶它去故宮博物院讓**掌掌眼,現在先便宜你小子了。”
褚老呵呵一笑,也不解釋榮老所言,意味深長地看著劉宇浩,眸中滿是鼓勵。
劉宇浩先是一愣,隨即才點頭示意藤軼把所有的窗簾都拉開,掏出隨身攜帶的高倍放大鏡仔細端詳起那墨地素三彩百鳥朝鳳觀音樽。
墨地素三彩是康熙時首創的,是先在器身上塗抹了一層綠釉,再復施以黑釉,要想甄辨黑釉不難,可要想從器形完整的觀音樽中找到綠釉蹤跡就必須要有真功夫了。
不過,這難不倒劉宇浩,很快,劉宇浩便在一處不明顯的唇口的口沿處找到了綠釉的痕跡,其手法之純熟,連褚老也是連連點頭微笑。
劉宇浩看的很仔細,並沒有馬上催動異能。
平時都忙於浩怡集團的俗務,劉宇浩很少有時間系統地學習,更難有機會對花觚、棒槌瓶,以及觀音樽這種標準器形進行深入研究,今天能有褚老在一旁助陣這種難逢的機會,劉宇浩可不想輕易lang費。
確定了綠釉的存在,劉宇浩又對彩料進行了一番對比,實在難以確認的時候,竟然讓藤軼把前廳裡的明代的一件花果紋盤拿過來與之對比。
褚老靜靜在在一旁,對劉宇浩的行為不加評論,但眼中的欣賞之意更濃了。
康熙墨地素三彩器物所用之彩料均為明末所遺礦彩,亦稱“古彩”或“硬彩”,劉宇浩能在拿不定真偽的時候注意比對區別,不得不說,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古彩是一種傳統瓷器釉上古老的裝飾方法,起源於明代,成熟於清代,是我國陶瓷裝飾藝術中一門優秀的傳統裝飾,歷來為國內外陶鑑賞家和收藏家所推崇。
而古彩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利用二次焙燒而成,其色彩細膩,明淨晶瑩,器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