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永安,各地戰事基本平息。

春耕也如火如荼的開戰。

不過漢中沒有人口,姜維堅壁清野,良田也被譭棄了,楊崢無田可屯。

魯芝、杜預、索靖、楊囂、楊濟等人的信陸續送來。

對府兵移屯長安之事大加讚賞,稱是利國利民利軍之事。

索靖與楊濟隱隱提及,應該遷治所於長安。

姑臧好是好,但太過偏遠。

不利與蜀中聯絡,也沒有大國氣象。

就像涼州的“涼”一樣,跟秦晉吳楚齊這些名號比起來,氣勢天然的弱了幾分。

毫無疑問,長安是最佳的定都之地。

這時代土地還相當肥沃,人口壓力也不大。

不過眼前關中一片廢墟,需要幾年的恢復時間,現在討論遷治所之事有些過早。

歷來遷都都不是小事,勞民傷財不說,對地緣格局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眼下潼關、武關還在司馬氏手中,現在遷過去,軍事隱患較大。

楊崢遂將分田的訊息傳達軍中,府兵人人大喜。

這時代人對土地的渴求無比強烈。

兩百畝永業田,子孫世襲,形同這些府兵一個個都成了中小地主,自然人人歡喜。

古往今來,華夏文明的基本邏輯就是土地和人的關係,所有財富都是依附在土地之上。

關中土地之肥沃更不需多言。

秦、漢以來修建了多條水渠,讓渭南渭北遍地都是良田。

僅漢武帝在位期間,就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六輔渠等多項水利工程。

三萬府兵灑在關中平原上,每人兩百畝,簡直是毛毛雨。

歷史上,大隋在關中開墾的田地就有兩千五百萬畝。

還不算隴西與河西。

也就是說,現在地盤大了,人口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

楊崢目光望向南面,蜀國的糧食很難運出來,但蜀國的人完全可以走出來。

未來肯定是要將蜀中填補漢中與關中。

“杜都督整理蜀國戶籍,在籍編戶九十三萬。”龐青掏出小本道。

楊崢留在漢中,也是為了跟蜀中更好交接。

原本想去成都看看,但現在身份變了,一舉一動都要合規制。

就這麼去蜀中,反而像是去參拜劉禪。

只有姑臧的迎接事宜準備好之後,楊崢才能與劉禪會面。

“這麼少?”楊崢忍不住皺眉了,這還沒有涼州在籍人口多……

龐青道:“此為在籍人口,另外,杜都督已查明,蔭附士家豪族的戶口有四十餘萬戶,以每戶四人保守計,共一百八十餘萬口!此外還有兵戶和吏戶,蜀軍十萬二千,合四十三萬九千口,吏四萬,合十六萬口,計有兩百四十萬口不在編戶上!”

除了這些,還有山中偏遠地區不好統計的隱戶。

魏晉時期,秦嶺中的一個略陽,就養了十幾萬的氐人,歷史上的苻堅、李特都是從此地走出。

蜀中到處都是山,有多少百姓不在統計之內?

偌大的蜀中,遍地錦繡,氣候宜人,只有九十多萬人,實在說不過去了……

涼州喝西北風也養了百多萬人口。

也難怪劉禪要投降。

皇帝控制的人口居然只是士家豪族的一半,這還怎麼玩下去?

楊崢揹著手踱了幾步。

釋放人口是一定的。

自己手上還憋著大招,但眼下蜀中剛剛平定,東吳這幫癟犢子玩意兒還在做夢趁火打劫。

若是操之過急,弄不好,蜀中震盪,內外勾結,陸抗就殺入巴東了。

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