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當時共有84國簽署,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透過了《京都議定書》(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至今美國仍未簽署該協議。
為什麼要特意介紹這個《京都議定書》,因為它是氣候談判程序中的里程碑式檔案。此前的氣候框架公約締約國會議上只表達了減排溫室氣體的意向,並沒有明確減排量。而正是這份《京都議定書》的規定中,對發達國家的減排份額開始作出明確要求。
即規定2008—2012年期間,主要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消減7%,日本削減6%。
之所以說具有里程碑式意義,也就是以上的減排指標的明確化,它表明歐盟集團所導演的大減排遊戲,已經實現由設想到執行的轉化。該議定書還有一個特點,即它根據《氣候框架公約》所確定的“共同但區分責任承擔”的原則,它只明確了發達國家的具體減排指標,沒對發展中國家作具體要求。
也正是因為沒被要求明確減排量,中印等國都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自己不承擔具體責任嘛,我籤你減排這事倒不壞。美國一開始也簽了,但後來退出,原因前面已經講過。當然,對於不籤的理由拿中印作擋箭牌,緊咬著兩個溫室氣體大國不放,言之中印不承擔減排責任,自己簽了不起多大作用。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美國在氣候問題上立場和利益所在(4)
其實,對二氧化碳戰爭推動者歐盟來說,《京都議定書》只是一個跳板,戰術性設計。最終目的還是將發展中國家套進來,拿他們當最主要被犧牲物件的。否則如就此止步,固守《議定書》的框架,僅明確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自己苦心設的局就失去意義。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幾個骨幹在設計了一套傳銷理念後,卻只有他們幾個在上竄下跳一樣,你發展不出廣大基層下線,騙誰錢去?
當然了,發展中國家對於被要求明確減排指標的擔心,設計師們也是清楚的,如一開始就亮出那根繩索來,迫不及待的想套他們,那肯定會觸發強烈抵制情緒,弄不好紛紛拂袖而去,給你的場子攪散了。這事急功近利不得,時機不成熟貿然出擊,難免會落個功虧一簣的下場。於是只能循序漸進,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歐盟等發達國家先做做樣子,並藉助CDM機制的運作,給發展中國家嚐點甜頭,用小恩小惠加以麻痺,讓他們覺得這事美啊,原來有便宜可圖的。等到輿論和時機成熟後,再收緊大網將目標一併拿下。
所以說來,在歐盟布控的氣候大戰略中,《京都議定書》的出臺,只是權宜之計,絕非最終所要結果。即使沒有美國抵制,那它也要註定被掃入垃圾堆的。現在既然有美國人跳出來做壞蛋了,那正好把屎盆子全部扣他頭上。如此一來,自己既做足了高姿態,又可藉口美國攪局而不必兌現減排承諾,一箭雙鵰,多好的事啊!
但發動氣候戰爭,將國際社會納入強制性大減排的軌道上,這個局必須做下去。所以《京都議定書》必須要拋棄的,那只是丟擲的餌。剩下的問題,就是何時以何種方式廢除它了。
而奧巴馬主政美國後,也開始大玩起碳政治遊戲。美國人想重返世界氣候政治舞臺的中心,同時還要繞開自己不喜歡的《京都議定書》。歐洲人更想擺脫《京都議定書》的掣肘,用一紙新的減排協議把別人都套進來,他需要藉助美國的力量脅迫發展中國家就範。就這樣歐美國家一拍即合,那個戰術性設計,對發展中國家沒有做出明確減排要求的《京都議定書》,就成了橫亙在他們面前的共同障礙,必須要清除掉的。
不過,這不代表美國和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