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有些日本戰略家承認:對華作戰未能殲滅中**隊之主力即已達到攻擊的極限,如果想徹底擊潰中**隊的話,還需要擴充更多的師團。
然而,迷夢未醒的日本天皇和大本營基於這種樂觀的形勢判斷,制定了新的對華戰爭戰略指導原則,其核心要點是:第一、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第二、日軍應採取區域性作戰,重點打擊集結在江西湖南等地的中央軍主力和粵北福建的第十九集團軍,以確保佔領區。第三、今後的主要任務是自主指導新中國建設。
日本方面用主要精力在佔領區扶持新的中央政權,其目的就是為了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然而,日本要重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中央政權來取得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必然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經過多方考察之後,他們看中了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國民黨內和國民政府內的第二號人物一一汪精衛。
在日本方面看來,汪精衛自清末以來一直追隨孫中山革命,很有些德高望重的份量,現在又在執政的國民黨中身居要職,不但對中國中上層人士有號召力,就是在海外華僑當中也要想到的影響力,他的妻子本身就是南洋鉅富的女兒。只要汪精衛願意出馬收拾殘局,中國上下必然熱烈擁護。待一個以汪精衛為首的“新中國”一建立,就把蔣介石的抗日政府孤立起來,日本徵服中國的大業,也就圓滿完威。
一貫反對以武力與日本相對抗的汪精衛,在武漢、廣州失陷之後,其反對抗戰的意圖更加露骨。他認為中國再打下去,用不了多久必然全部變成日軍的佔領地,既然如此,不如在尚未徹底失敗之前,與日媾和,尚能保持一些力量,爭取一些“自立”的條件。
等到和談取得結果之後,日軍撤出佔領去,中國在日本的大力扶持下再奮發圖強,再行建設,再爭取完全的獨立自主,再與外強爭個高低。
但是,在國人積極主張抗戰到底,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抗戰鼓勁加油的一片喝彩聲中,汪精衛自感無法說服蔣介石,更沒有力量左右執政的國民黨的抗戰路線。因此,決心孤注一擲,挺身而出收拾殘局,走“保種保民”,走一條“和平救國”、“曲線救國”的道路。
早在1938年10月下旬,汪精衛就暗中派親信高宗武、梅思平去上海與日本特務影佐禎昭、今井武夫等人密商罷戰媾和之事。
10月20日,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即汪精衛由重慶出走,然後,汪、日雙方相互發表和談宣告。
11月30日,天皇批准了“調整日華新關係方針”,其基本內容為“新中國”承認“滿洲國”;華北、蒙古為日華軍事合作特區;長江中下游地域和華南沿海為日華經濟合作特區;規定“新中國”之政權形式為分治合作。在附屬條款中,還要求中國賠償事變爆發以來日本國民在中國所蒙受之權利、利益的損失。
12月18日,汪精衛和夫人陳壁君,以及陳公博、周佛海、林柏生、陶希聖、曾仲嗚等人,趁蔣介石到陝西武功召開軍事會議之機,從重慶乘飛機,經成都到達昆明,在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幫助下,包租一架飛機逃往越南河內。
12月21日,。蔣介石正在陝西武功主持軍事會議,向西北將領們傳達南嶽軍事會議精神,突然接到行政院副院長張群從重慶打來的電報,說汪已去河內,與日方商談和平。
蔣介石看到電報之後十分吃驚,因為汪精衛在國民黨內和國民政府內部身居要職,突然出走河內,必將引起軒然大波,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使國民政府分化瓦解,使抗日陣線精神崩潰。他急電雲南省主席龍雲,詢問詳情,並讓龍雲轉交他給汪精衛的電報,勸汪回國,勿搞和談之事。蔣介石又急電正在河內進行國事活動的外交部長王寵惠面會汪,力促汪醒悟回國,不要被敵人所利用。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