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方向的敵華北派遣軍必將遭遇我軍堅決阻擊。豫東前線我軍已經佈下三道堅固防線,而且還有隴海、京漢兩大鐵路幹線支撐,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戰略預備隊和糧食、武器、彈藥等等,寺內壽一憑什麼那麼自信一定能替土肥原解圍?難道我團團包圍的數十萬大軍就不能在一週內吃掉這股彈盡糧絕的敵人麼?
會場肅靜,鴉雀無聲。
委員長頓了頓,他目光炯炯地環顧眾人,聲調陡然高起來:”抗戰以來,中**隊屢戰屢敗,國土淪喪,民怨沸騰,非爾不戰,乃力所不逮也。現在委員長眼前終於出現一個難得的轉機,這是黑色的歷史天空現出的一線曙光,他必須牢牢把握機會,決不允許勝利從手中溜走。“隨即,蔣介石聲色俱厲地警告與會將領說道:“大本營已經下定決心,徹底消滅來犯的土肥原師團!此戰關係重大,只許勝,不許敗,全體參戰部隊必須奮勇作戰,任何畏縮不前私自後退者丟失陣地者都將就地正法嚴懲不貸!”
最後由副總參謀長白崇禧釋出作戰命令。
大本營決定組建一支強大的豫東兵團,下轄中央軍十五個甲種師約十五萬大軍,其中包括號稱“兩大王牌”的主力,即由南京中央教導總隊改編的第二十七軍和前身為南京警衛師的第七十一軍,正式啟動以打通隴海鐵路和圍殲土肥原師團為目的的豫東戰役。任命薛嶽為前敵總司令,前敵指揮部設在開封。而第一戰區各部隊則負責阻擊徐州方向的增援敵軍,保障豫東兵團的戰鬥順利進行。
大本營將該戰役命名為“泰山行動”。
抗戰初期,戰雲籠罩下的武漢三鎮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凋敝破敗和物資匱乏,相反呈現一種回光反照的畸形繁榮來。當首都南京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相繼淪陷之後,地處長江中游的武漢就成為國人逃避戰火的避難所和安全島。
國民政府和外國駐華機構臨時遷往武漢,由來自東北、華北、華東備淪陷區的政府機關、黨派群團、工廠學校以及數目龐大的戰爭難民所組成的流亡大軍也從四面八方彙集武漢,從而使得這座原本並不十分擁擠的華中大都市呈現一種人滿為患的爆炸趨勢。
攜帶金銀財寶的富人佔據了城裡的飯店賓館,許多人還在租界搶購別墅洋房,依然過著一擲幹金和僕役成群的奢靡生活。
當時日機轟炸尚未給這座城市造成實質性破壞,加上華南沿海尚未陷落,從香港、澳門走私的各種西方商品充斥黑市,所以只要有錢無論什麼奢侈品包括英國皇室的專用香水都能買到!
(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不成功,則成仁!
漢口“大世界”夜總會依然燈火通明,歌星舞星豔星的馬路廣告漫天飛舞。只有當戰事漸漸逼近,荷槍實彈的城防團在武漢街頭壘起沙袋修築工事,這才提醒人們和平日子好景不長,日本侵略者的腳步聲已經隱約可聞。
人口膨脹帶來的最緊迫問題是吃飯。
1938年南方大旱,原本稱為“米糧倉”的華中各省赤地千里,災民紛紛離鄉背井外出逃荒要飯。如果災害發生在和平年代,各級政府當可組織民眾抗災自救,或向富裕省份調集糧食號召賑災,或向國際社會呼籲救援等等。可是值此兵荒馬亂,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試圖滅亡中國,前方打仗需要糧食,後方救災也需要糧食,在當時生產力低下,即使豐年糧食也不富裕的中國,哪有多餘存糧救濟災民呢?一些省份官商勾結趁機囤積糧食哄抬物價,一面是災民餓殍遍地慘絕人寰,另一面則是奸商囤積居奇財源滾滾,於是各地相繼發生搶糧風潮,軍隊出動彈壓,射殺災民無數。
漢口出事那天是個陰雨天氣,街頭到處都是積水,行人舉著油紙傘低頭趕路,馬路上跑動的多是人力黃包車,偶爾也有一輛小汽車急駛而過,向道路兩旁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