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彬彬有禮的東瀛人就更加的磨嘰了,纏了你半天,就是為了殺一個價,這正是給他們逮到藉口了。”
宋詮抬起手,壓了壓看上去就要炸鍋的氣氛,“諸位,我們一個個說,事情都壞到了這一步了,大家總是要拿出一個法子來的。你們心裡頭急,宋某當然也是著急的,這是茶改遇到的第一件大事,這聖上心裡頭也是掛記著各位的生計,斷是不能讓大慶的茶之一道的口碑壞了。我們心裡頭要有一本帳,其他的東西如果有了缺陷,那我們改。炒茶的功夫不到位,就集思廣益改進它,茶葉的品種與口感別人想要更加好的,我們就精心發掘栽種更好的茶樹。但是唯有一樣東西是不能壞的,就是口碑,要知道這經商與做官沒有什麼區別,一行一官的品質是根本,要是根子上爛了,這個行當就沒有救了。”
大家聽了宋詮的話,也是慢慢靜了聲音,宋大人的意思只要不笨都是懂的,那就是價格絕對不能降低。這件毒案只不過是極其個別的列子,而絕對不代表大慶的茶道,所以我們的東西是絕對好的,不買是你們的損失。只是,話雖如此,這次的損失已經是不小了。
薛蟠在茶商來此之前,已經把這會的帳給算清了,要說損失最大的一定是杭州的茗香坊,他們的東西除了有毒的那一車外,為了驗證其他的沒有問題,都是拆了開來,一一進行了沖泡檢驗的,這裡頭的損失一經過半了。然而,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的粥,茗香坊的東西顯而易見地連累了整個江南的茶區,他們的貨物凡是發往了福建的那批,都是停運了下來,被各自抽檢了。這有沒有事情的,雖然有了一個還算好的結果,但是行情是真的被破壞掉了,這個時候可別指望洋人和你說什麼守望相助,他們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
要說硬氣一點,大不了我不賣給你唄,這個還真的有人做了,但是就大慶國內而言,東南這塊地方本就有了夠量的茶葉了。在薛蟠看來,大慶和後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其實不是求著國外的人做生意的,從茶葉一事上就能夠看出來。因為最好的茶是運到了皇城與官宅裡頭,而接下來的是給了大慶自己的百姓,要到了第三等才是給了國外人做買賣。比起後來,給別人都是上等貨,自己只能吃著不知何物的日子,可是硬氣了不知多少了。
單單就是這一點,也是看出了大慶在這個時代超脫的心態,他們其實不求外國人什麼,也就是多那兩個銀子而已。
不過,這也就是問題了,這批茶要是不賣到海外,留在了大慶,就是陳茶了,到了那時價格更是不高了,明年的新茶一出,真的喝這個價位茶的人,會要它們麼,這不就是讓茶商虧大了嗎。
這還不算,因為這是皇上茶改以來的第一間大事,茶商的失誤,難保不被算在聖上的身上,誰又敢去觸怒龍鱗呢。
他們面對洋人的時候,不想失去了大慶人的風骨,但是也不想成了官場中的犧牲品。
作者有話要說:還有一章兩三點左右~
第四十九章
宋詮其實心裡頭也還沒有一個準備;這真的是事出突然,要說大慶開國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了這樣的案子;可能還不是大慶而是整個九州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前朝的時候雖然也和洋毛子做生意,但是規模遠遠不是現在這個樣子;而且那個時候;時不時有倭寇來侵擾海邊,有時隔三差五的還要海禁一下。所以;可以說就是為了擴大海外貿易而生的茶改正是撞倒了這個風口浪尖上面。
在福建的宋詮幾人還是隻要關心,怎麼把這個事情給圓了過去,然而在紫禁城的朝堂之上;已經有人跳出來說了不要再與洋人們做生意,看吧就是弄出了這個通商的事情;才有了這麼一檔子事情,這次倒不是與民爭利了,而是沒有氣度的和蠻夷斤斤計較,這不是沒事情給自己找事情做嗎。可以說這個論點不是沒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