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子再說,現在還談不上。
另外,軒軍體系已成,新的力量如何融入,關卓凡還沒有完全想好。比如軒軍的理念、戰法、訓練、器械,都不是雷正綰、陶茂林當下的見識可以企及的。這兩位總兵現在加入軒軍,短時間內,作用還比不上一個副團官。
軒軍自然還要進一步擴軍,但這個得步步為營,不能操之過急,特別要留意和將來的淮軍的裁撤,保持一個微妙的事實上的互動。
徵西軍團在蒲州分為兩部分,關卓凡、白齊文率第二團、炮兵團、騎兵團、近衛團、工兵營奔赴山東壽光,吳建瀛率第七團、第八團北上,負責拱衛京畿。
吳建瀛心知爵帥這個安排是心腹之寄了,非常激動,誓言效死。關卓凡也密密叮囑了很久。
吳建瀛帶的這支兵。駐地是豐臺大營。
京畿的防衛。皇帝身邊是御前大臣的責任;紫禁城裡邊是領侍衛內大臣的責任;北京城內是步軍統領衙門的責任;城外,主要是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責任。
此外,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不過,到了這個時候,這“御三營”早已經腐朽不堪,基本就是擺設了。
吳建瀛赴美之前,是從二品的副將銜,歸國後和大夥兒一起加一級。變成正二品的總兵銜;以拱衛京畿任重,特旨加一級為從一品的提督銜。
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原各有一個提督。因此吳建瀛部入駐豐臺大營,豐臺大營就出來了兩個提督。吳部名義上歸豐臺大營提督節制,但實際上兩個提督品級相當,各不相屬,同時“直屬中央”。
呂氏和珠兒主僕兩個,就坐了車子,和吳部一齊赴京。到了北京,如何安置她們兩個,關卓凡已經細細地交代妥當了。
從鳳翔返回西安的時候。關卓凡“諮文”負責備辦剿捻糧臺的直隸總督劉長佑,請他另外準備一萬五千套棉衣。“款式不拘”,限時送達前線。同時強調,不可在山東壽光當地備辦。
“諮”是平級之間使用的公文,關卓凡對劉長佑算是特別客氣,但時間上定得很死,沒有任何通融餘地。
大家都很奇怪,這批棉衣做什麼用呢?
不會是軒軍自用。
軒軍美式著裝,有自己的制式冬衣。軒軍的冬裝,裡面是綠色的制式毛衣,外邊是粗呢短上裝和羊毛長褲,最外邊再套上一件厚呢短大衣,擋風、禦寒、行動便捷,當時清軍那些五花八門、臃腫不堪的冬衣是沒有辦法比的。
另外,軒軍的制式冬裝還包括棉質軍帽、保暖手套、羊毛襪。
腳上是短筒皮靴,暫時冬夏不分。
這些裝裹,大部分中國當時都無法大規模生產,所以軒軍回國的時候,掃乾淨了聯邦政府的軍需倉庫,裝船的存貨,足敷數年之需。
回到這批“款式不拘”的棉衣上:為什麼“不可在壽光當地備辦”呢?
不知道,欽差大人沒說,抓緊時間辦就是了。
這批棉衣的用途,關卓凡另文通知了華爾和張勇。
確實不是給軒軍用的。那麼給誰用的呢?劉長佑絕對想不到的:給壽光當地的老百姓用。
軒軍從天津開拔之前,中央機樞指揮淮軍等各路剿捻官軍,按照關卓凡“略陳剿捻二三事”的方略行動,已頗見成效。
河南全境堅壁清野,各路官軍步步緊逼,捻軍在豫省沒打過幾個像樣的仗,卻終究立足不住,被迫東入魯境。
東捻入魯之後,山東各地也開始築圩立寨,捻子東突西奔,四處碰壁,終於不知不覺進入了關卓凡幾個月前設計好的“口袋”,蝟集在壽光以北的王胡城。
北有大海,西有黃河,南有沂蒙諸山,東南有彌水阻隔。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