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當梁思成聽到政府決定拆掉北京城牆時,不禁放聲痛哭。“*”中和“*”結束後,北京的古都風貌遭到嚴重破壞,到陳希同主政北京時,許多學者呼籲“保護和恢復古都風貌”,陳也表示支援。但這位前*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卻是一位十足的外行,他竟然認為給每個建築頂上建個尖亭子就是恢復北京古都風貌了,以至於當時許多人私下稱其為“陳希亭”,在陳發跡的北京方  昌平縣,竟然建了一個樓頂有六個尖亭的“六亭飯店”。陳對此飯店甚為滿意,每赴昌平,常下榻於此。學術界對於保護與發展歷來意見不一,一方認為古都風貌的標誌必是四合院、大屋頂和衚衕;另一方則認為北京應該突破陳舊的建築觀念,提倡多姿多彩的建築理念。主張四合院、小衚衕的學者們因為提不出更圓滿的保護與發展的解決方案而漸處下風;而此間的市民也認為,四合院、小衚衕佔地多、住人少,發展起來不現實,操作起來困難大,確實不宜提倡。從目前看,官方顯然支援北京建設應百花齊放的主張,也許作為城市的管理者比學者更務實、看問題更加多角度。82 京城感懷之四逛舊書市

北京有個潘家園舊貨市場,每到週六週日,門庭若市,車水馬龍,進進出出的人絡繹不絕。我經常光顧的,是其中棚屋搭建的舊書市場。這裡的舊書,按年代大致分三類:一是民國以前的,以清末出版物為主,二是民國時期的書刊,三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書刊。國外出版的英、日、俄、法、德、朝鮮和*文的書刊,也有一些,這些大都是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當然,中文書刊還是佔了絕大多數。清末的出版物主要是一些族譜家譜和地方文人自編的作品集,連客棧、酒家的賬簿都有。民國時期的書刊的數量和質量都不錯。梁實秋、魯迅、胡適、鄭振鐸等很多名人名家的專著和譯著都能在裡面找到。《新青年》、《朝日新聞》、《申報》、《大公報》等報刊的合訂本,幾乎能找到成套的。民國初年翻譯的西洋和蘇俄的文藝作品,很多以叢書的形式出版,其中以高爾基的作品為最多。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我購得的就有兩個版本,一為民國初年的版本,一為40年代由胡風作序的一個版本,原購書者註明“1948年11月購於長沙”。美國記者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在這裡能找到在中國出版的最早版本。書市裡有不少是當時各解放區的出版物,特別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或宣傳部編印的學習材料和檔案,《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和艾思奇著《通俗哲學》等等。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和二戰有關的書刊,我曾購得一本美國駐華使館新聞處編印的一本美軍將士談自己參加二戰體會的宣傳小冊子。以上兩類書刊,因年代久遠,攤主一般都把它們用塑膠薄膜包住封面。新中國成立後的書刊還是佔了大多數,這些又以改革開放前的書刊為主。與蘇聯有關的書刊很多,光《斯大林傳》就有好幾個版本。83與“*”有關的各種資料,更是琳琅滿目。這些資料大致可分為幾類:一是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書刊。我從80年代初就開始收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魯迅作品單行本小冊子,光是雜文集的收集就費了很多工夫,歷10餘年都未能找齊,而在潘家園舊書市很輕易就找全了,而且還意外方 地“淘”到了同一版本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唐宋傳奇》。人民音樂出版社從7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