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機會,如今都是有備而來,哪會給你找什麼立足未穩的機會。
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主見。不過,接下來的兩天,卻證明了總督大人是正確的。
第三天的黃昏,福州外圍居然發現了太平軍的旗號。
聽到這個訊息,王懿德先是一愣,緊跟著就笑了。
王懿德笑的合情合理。福州城垣從漢代的越王建冶城,為福州城垣之始,後經晉、唐、宋、元,各朝統治者幾度詔建、詔墮福州城。直到明洪武四年,駙馬都尉王恭開始重建城垣,在原有夾城、外城的舊基礎上用堅石砌修擴建成。北跨越王山(屏山),南繞于山、烏石山。重建時,先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本的譙樓,稱其為“樣樓”。由於從樓中可直接望見東面的大海,又名為“鎮海樓”。此後,歷次修茸,至清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又增築垣牆,高2。4丈,厚1。9丈,計有窩鋪264座,炮臺93座,垛口3000多個,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重建西南2城樓。雍正五年、九年、乾隆十六年、嘉慶二十二年,相繼重修,並增築女牆。道光年間再次進行大修,大修工程四年前才宣告完畢。
和杭州相比,福州更佔據了地理上的優勢,想困死福州那是夢想,想攻下來?不要說城內有充裕的兵馬,單是這奇特的城市防禦體系,就足夠太平軍啃上一年半載的。當初的城防還沒有現在的更牢固,那不可一世的倭寇們不是照樣在這裡找到的還不都是各自的墓地?
屏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王懿德斷定,太平軍勢必要從西面對福州強攻。於是,他把福建布政使派到城北,命周天受統管西城及於山防務,增強於山上的炮火。又商議水師提督竇振彪,用水師控制閩江沿線,並承擔起烏石山麓的防禦任務。
福州固若金湯,呵呵,本督就怕你們不來呢,來了就好。很晚才用了晚飯之後的王懿德,心裡雖然感覺今夜一定是平安度過的,太平軍剛來,想攻城也要有個準備的時間,不過,他還是有些放心不下。他開始沿著各防禦要塞轉,他喜歡這樣,有備無患嘛!
………【第二十三章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王懿德轉到西城的時候,果然就感覺這裡和北面不一樣。北面城外的賊兵完全沒有一點的燈火,也看不清楚那黑暗中到底隱伏著有多少的人馬。這裡不同,火把、篝火幾乎連成了片,在臨時挖掘的壕溝後面,人喊馬嘶,一隊隊的兵馬四下調動,掩護著營壘的構築。
他忽然有了一種衝動,似乎應該派只人馬衝將出去,一來借這隻遠來之師尚處疲憊的關頭,打打對方的氣焰,振奮一下城內軍民的精神。二來摸下對方真正的實力。
什麼事情只要一決定了,那就要雷厲風行地去做,這就是王懿德秉性。他火速派人叫來正部署各新駐防城西軍兵的周天受,如此這般地佈置了一番。
照理說,趁兵臨城下的敵人立足未穩之際加以突襲,的確是一種好辦法。不過,那是要分情況的,白天好說,這黑燈瞎火的出城,難保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再說,從黃昏後這批人馬一到,他就特意觀察了很久。一隊槍兵一字排開,虎視眈眈地盯著城門,而他們的身後幾步,又是一隊隊計程車兵排列開來,鐵鍬上下翻飛,一道壕溝似乎沒有多長的時間就挖了出來。隨後,槍兵們就消失在了那新挖的壕溝裡。再之後,才有的現在這種營壘的搭建。一切都是那麼的按部就班,井然有序。他看不出對方的什麼疲態來,反是看到了一隻絕對不同往常的軍隊,不同之處不單單是身上的穿戴奇異,關鍵是這種做法。
周天受想的很多,可又不能不執行總督大人的命令。在數次平定海匪、會匪的決策中,總督大人總是神機妙算在先,閩省官員無不欽佩大人的超凡智慧和臨機處事的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