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顯然,局面並沒有帕特里奇預料的那麼樂觀。
在美日聯軍渡過了潮白新河,向天津主城區推進的時候,帕特里奇不得不做出一個非常關鍵的選擇,那就是要不要立即攻打天津。
原因很簡單,只要美日聯軍攻入了天津主城區,他就沒有選擇的機會了。
如果按照之前的計劃攻打天津,美日聯軍就得投入更多的兵力,爭取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天津。如果不打算投入更多的兵力,帕特里奇就得讓美日聯軍呆在天津主城區外,甚至得主動退回來,等到天氣轉暖後再發起進攻。
對帕特里奇來說,這肯定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抉擇。
從政治上講,美日聯軍肯定不能退。要知道,攻打京津地區,不僅僅是軍事行動,也是政治行動。對美國來說,只有在打下北京之後,才有足夠的理由宣佈從中國撤軍。對日本來說,佔領北京是日軍在華軍事行動合法化的必要基礎,也是在美軍撤兵之後,日本主導北方戰場的必要基礎。
問題是,以美日聯軍現在投入的兵力,肯定無法及時打下天津。
增兵的話,就只能提前動用d集團軍。
雖然d集團軍已經完成整編,順利的話,數日之內就能到達前線,並且參加戰鬥,但是在帕特里奇的規劃中,d集團軍是攻打北京的預備隊。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原計劃,即便在打下天津之後,帕特里奇都不見得會立即動用d集團軍,而是要等到攻入北京之後,在無法立即拿下北京的情況下,才會讓d集團軍出動。由此可見,如果動用d集團軍攻打天津,不但在進攻北京的時候沒有預備隊了,就連在打下天津之後,也不見得有足夠的兵力攻打北京。
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帕特里奇還會仔細斟酌。
可惜的是,現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
以美日聯軍的推進速度,帕特里奇必須在一天之內做出決定。
可想而知,當時帕特里奇的壓力有多大。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帕特里奇只能儘量從軍事角度出發。在決定是否出動d集團軍的問題上,帕特里奇還得想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就算出動了d集團軍,美日聯軍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在十二月十日之間拿下天津。
要知道,d集團軍最快也只能在十一月三十日投入戰鬥。也就是說,只有十天的時間讓美日聯軍攻打天津。就算在此之前,c集團軍為攻佔天津打下了基礎,甚至在天津主城區裡站穩了腳跟,因為城市攻堅戰的變數太多,東北軍肯定會不惜代價的死守天津,所以沒有任何人敢保證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天津。再說了,就算在十二月十日之前打下了天津,如果在此之前的戰鬥中損耗了太多兵力,不得不花時間調整部署,甚至是重新集結進攻部隊,美日聯軍也就無法立即發起攻打北京的作戰行動。到時候,仍然得拖到十二月底,也就同樣得錯過攻打北京的最後時機。
出於這一點,帕特里奇做出了暫停進攻的決定。
只不過,他還沒有來得及下達這道命令,一份從五角大樓發來的作戰命令就讓他不得不改變決定。
顯然,這是美國當局的決定,準確的說,是美國與日本的共同決定。
命令是由加布裡埃爾下達的,內容很簡單,那就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最快的速度攻佔天津。
當然,加布裡埃爾對這條命令做了解釋。
關鍵就是在佔領天津後,美日聯軍如何攻打北京。
對於這個問題,加布裡埃爾說得很簡單,即日本將繼續增兵,並且在十二月二十日之前將相當於十二個主力師的二十萬作戰部隊送上前線。雖然帕特里奇提出了質疑,即日本陸軍已經沒有可以調動的主力部隊了,但是加布裡埃爾說得很清楚,日軍增派的是二線部隊,所謂的主力師團,指的是由這些部隊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