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消耗掉第十六集團軍,羅耀武也有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讓該集團軍恢復戰鬥力。
再說了,日軍有那個本事嗎?
無奈之下,帕特里奇只能在日軍沒能達成戰役目的的情況下。出動美軍,提前在南面展開全面進攻。
這個時候,羅耀武也在考慮該怎麼打。
雖然作戰計劃早就制訂川”但是他沒想到,美日聯軍的目米方然如此短淺,僅僅慌六力攻打彰武,而不是在整條戰線上作戰。
當然,這不是說美軍沒有展開。
美軍分四路進攻,主攻佯攻非常明顯。問題就在這裡,主攻方向肯定是彰武,南面兩條進攻路線都是佯攻。
分得太明確了,顯示出美軍沒有太大的戰略目的。
羅耀武不得不懷疑,這是不是日本上將福田康夫搞出來的名堂。真要是帕特里奇,肯定不會如此小氣。
當然,這還不是羅耀武必須考慮的問題。
隨著美軍在南面發起進攻,羅耀武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先打那股敵人。算上康平方向上的日軍,總共有五股敵人。
羅耀武要打的是殲滅戰,自然得分清主次。更重要的是,先打誰、後打誰,還關係到了這場會戰的結果。即到底是打一場大規模殲滅戰,還是以消滅敵有生力量為主。透過幾場規模較小的戰役吃掉兩三股敵人。
如果條件足夠充實,比如有足夠多的主力部隊、有足夠多的作戰物資、有足夠準確的戰術情報等等,羅耀武肯定會選擇前者。只要這場大會戰打成了,而且取勝,不但能夠重創美日聯軍,使敵人難以在短時間內再次發起進攻,甚至能打回瀋陽,將敵人趕回鴨綠江口,回覆到羅耀武回京前的狀況。
問題是,羅耀武手裡沒有這麼雄厚的資本。
別的不說,沒有制空權,部隊大範圍行動必然遭到巨大損失。即便能夠及時完成戰場機動任務,也很難殲敵。
在第四次會戰中,為了圍殲斷後的日軍第十師,羅耀武就不得不讓好幾個集團軍進行大範圍戰場機動,結果到達戰場後都無法立即投入戰鬥,部隊的絕大部分損失都是在機動過程中遭受的。
打不了大規模會戰,就只能降低目標。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選擇主次的問題,即主要打誰,次要打誰。
從戰場情況來看,如果以保衛彰武為目的,就應該集中兵力打擊美軍。
問題是,羅耀武在彰武部署重兵的目的是什麼?
從根本上講,羅耀武也知道,守住彰武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打贏了這場會戰,隨著美日聯軍的援兵不斷到達,特別是日本的第四批增援部隊到達之後,彰武肯定守不住。他此時死守彰武的目的,就是要把美日聯軍引向阜新與錦州,在遼東灣北面較為狹窄的沿海平原上與美日聯軍決戰。
為什麼要在這裡與美日聯軍決戰呢?
在較為狹窄的戰場上,美日聯軍無法展開,兵力與戰鬥力上的優勢就顯現不出來,實力自然大打折扣。
依靠該地區的幾條山脈與洱流,很容易打成陣地戰,與美日聯軍打消耗戰。
美日聯軍最怕什麼?就是消耗戰!
由此可見,羅耀武的戰略思想非常明確,就是在他的引導與控制下,讓美日聯軍一步步的南下,為攻打北京拼出全力,結果倒在進軍北京的路上。
這個戰略部署是不是有點眼熟?
四百年前,明末大將袁崇煥抗金就是用的這一戰略部署。
如此一來,羅耀武就不能集中兵力打擊美軍,而得好好教日軍。
從現實情況來看,美軍的戰鬥力較強,而且在較為開闊的地區作戰,殲滅美軍主力部隊的難度大得多。
與之相比,日軍主力集中在康平,好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