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伏筆的呼應脫離太久,這樣,讀者的記憶可能會消失,而失去了伏筆的意義;伏筆的描述也可以是連續性的,在一個個段落中埋下伏筆的一個片段,最後在全部組合起來,這樣方式的可以讓伏筆體現的時間不斷向後延伸。

1、伏筆離不開主題這是一個不變的原則,故事的重點只有一個,所有的因素都要因這樣的原則而產生,伏筆的內容不要和主題無關,否則不但達不到效果,也有可能削弱了故事的力量。

2、不要使用過多的伏筆過多不同的伏筆,反而會讓讀者搞不清楚狀況,失去了伏筆的意義,除非是有連貫性的伏筆,做連續性的埋設;過度的買弄伏筆,也會讓故事的主題變的模糊不清。

3、成為轉化的力量與高潮的爆發點伏筆的設計,目的是出乎讀者的意料之外,這樣的設計,也是劇情中轉變的一種方式。伏筆的揭曉和呼應,時間點相當重要,這也牽涉到劇情的節奏問題,如果我們能善用伏筆,並在高潮點爆發,這是最好的表現方式。

4、記得收尾對伏筆的埋設,我們一定要相當的清楚,否則會變得虎頭蛇尾,到最後突然小時了卻沒有清楚交代;前頭埋伏了幾個復辟,到最後就一定要相互呼應幾個伏筆,如果我們的劇情太過複雜,建議最好能做筆記,再在編劇過程中不斷地提醒自己,以免劇情結束後有所遺漏。

五、劇情的節奏

1、過山車原理。我們說平淡的戲,可能提不起讀者的興趣,但是都是高潮的戲也會讓讀者過度緊張,變得麻痺;假設劇情的高低,就像一條起伏的曲線,我們可以分析出一個原則,就是高低起伏越大的劇情,達到的效果就越驚人,就像是遊樂園的過山車一樣,高低落差越大的段落,乘客尖叫的聲音也就越悽慘,刺激的過程越高。我們可以稱這樣的原理叫做過山車原理。

2、劇情的拍子。但是這裡我們還要補充的是節奏。如果高低起伏是座標上的Y軸,那麼X軸的部分可以說是拍子;音樂中一個小節可以是一拍,二分之一拍,也可以快到八分之一拍;節奏的快慢,相對的影響到人的情緒起伏,慢的拍子,給人平穩的情緒,而越快的拍子,則給人緊張的情緒,這樣的原理也適用在劇情的結構上。

這裡,大家應該注意到了,為什麼說藝術是相同的原理,這個節奏同樣的也可以體現在美術作品、書法、顏色及符號上等,都是同樣的原理。

3、運用快慢的搭配來控制讀者的情緒

a、平穩劇情搭配慢節奏

b、衝擊劇情搭配快節奏

六、吊讀者的胃口

很多新人編的故事常犯的錯誤,就是直腸子一路通到底,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很多不錯的點子,還沒有醞釀的過程,就直接演出來了。上面已經說了很多的激發,目的是在增加我們可以表演的手法,將我們想表達的重點,醞釀到最佳時機再爆發出來。明白地說,小說就像作家與讀者的鬥智,當我們安排的劇情,在一開始就已經被讀者知道結局的話,讀者還有想看下去的慾望嗎?

1、讓讀者上鉤

其實作者就是故事的主宰,你就是神,可以決定劇中任何角色的命運;同樣的,你也可以決定你最精彩的點子,要在什麼時候出現,只要是讀者最想知道的答案,你就肯定不能太早讓讀者知道,但是每個過程卻透露出一點點片段的資訊,讓讀者急著想知道,又不能知道,然後便慢慢地被你的劇情牽著走。

2、最佳時機謎底揭曉

而讓讀者知道解答的時機,就像是在釣魚一樣,拉桿的時間點一定要準確,當魚上鉤時,太早拉了,誘餌還沒有進到魚嘴,魚會跑掉;太晚拉了,誘餌已經被吃了,魚也會跑。太早將答案說出,讀者對你的需求還沒形成,效果會打折扣;而太晚將答案說出來,讀者失去耐心